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66525.html文/蒋蓝
年代,那时我在读小学。家里养了两只兔子,这是当时城市平民的一大爱好。更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借此增加餐桌上的肉食,无他。我家在川南滏溪河畔,河边杂草以及水葫芦丛生,不但见识过厉害的荨麻,也见识过一丈红。但兔子根本不理会这种茎杆高大、花朵红艳之物,顺着壮硕的茎,由下开到上,全部是花,像是游园惊梦。我从蜀葵花托拧下拳头大小的花朵,滑如丝绸,一股味道蔓延而上,好像不是纯粹的花香,但却有一种摄人的力道。搓揉花瓣,花烂成一团,有粘腻的汁液,手心一片黑中透紫,擦也擦不掉,如同花朵被处以死刑前的诅咒。有个伙伴就说了:这简直不叫花,白送也不要。
因为能够染颜色,小姑娘还用粉红的花来染指甲。因而,我很长时间来还以为一丈红也是指甲花。这个误会,到而立之年以后才恍然大悟。看起来,还有很多类似的谬误,我们至死也奉为真理。
一丈红在古蜀王朝就已经红透半边天了。清朝医学家、钱塘的赵学敏撰有《凤仙谱》,指出:“一丈红种出云南,本颇高大,花大如碗,围圆三寸。能长至丈许,须支以竹方不虑风折。然江南土薄,多不易活。”看起来赵学敏见闻不广,竟然不知蜀葵来自巴蜀,显然属于谢灵运所说的“半豹”一类了。
据明朝杨穆的《西墅杂记》记载,明朝成化甲午年间,日本使者来到中国,见到蜀葵就不识,问之才明白,遂题诗:“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诗歌主要是夸耀其硕大,但比较了蜀葵与木芙蓉的异同。也就是说,日本使者是谦逊的,体现出一种博物学态度。
旧时,人们在家中瓶插蜀葵用以驱*、避邪。另外,据说取蜀葵的叶片研磨,用布将汁液揩抹在竹纸上,稍干后用石压平,便成了“葵笺”。唐代许远曾制此笺分赠白居易、元稹等做诗唱和。我推测,薛涛发明的“薛涛笺”,极有可能也使用了蜀葵做染料。
西南古为中原边地,一丈红最早的记载出自《尔雅》,谓之戎葵,因为喜光的习性,《花镜》中称其为阳草。蜀葵的拉丁学名althaearosea,是锦葵科蜀葵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花大、叶大,花期长,颜色繁多,生命力极强。
蜀葵名称极多,立葵、舌其花、胡葵、戎葵和吴葵等,这些名称都是侧重外形或说明其来源。由于蜀葵盛开于梅雨季节,梅雨初期由茎基部绽放花朵,沿着直立的茎杆逐渐往上,开到茎的顶端,梅雨正好结束,故又有梅雨葵的雅称。在中国北方,蜀葵通常盛开于端午节前,因此又被称为端午锦。
蜀葵是中国本土以产地命名最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已有年以上的栽培史,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蜀葵。8世纪时,蜀葵被引种到日本,15世纪末被引种到欧洲,是引种到世界最早、最多的中土植物之一,成为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泛的中国花卉。
奇怪的是,我翻遍了后蜀花蕊夫人的一百首宫词,竟然就没有查阅到一首是涉及蜀葵的,这非常奇怪。
唐朝诗人徐夤写有五律《蜀葵》:“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烂熳红兼紫,飘香入绣扃。”这首诗早成为状写成都锦江与蜀葵的名篇。
至于晚唐诗人薛能的七绝《*蜀葵》,则由外而内,探视着蜀葵疏影下的玉人心迹:“娇*初绽欲题诗,尽日含毫有所思。记得玉人春病后,道家装束厌禳时。”这又至少告诉我们,至迟在唐朝,利用*蜀葵以厌禳驱邪祛病,已是一种民俗。
从蜀葵的历史而言,有人认为这是成都的故乡花。但从后蜀孟昶开始,名声远播的木芙蓉也许更具成都风仪。在我看来,这两者与蜀地的历史地缘均非同寻常,需要仔细考量。
木芙蓉是木本,蜀葵是草本。木芙蓉高度最多一米多,蜀葵可以长到两三米,北方移栽的蜀葵多数在两米左右。木芙蓉的叶子有5道经脉,尖端很尖;蜀葵叶子较圆,关键在于着花部位不同;蜀葵成串而生,木芙蓉则分散,有点无组织、无纪律。
这两者的特征,古代博物学者们心知肚明。更关键在于,他们看中了蜀葵具有忠义之心。
清初陈淏子在《花镜》中指出:“蜀葵阳草也,一名戎葵,一名卫足葵。言其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也。来自西蜀,今皆有之。叶似桐,大而尖。花似木槿而大,从根至顶,次第开出,单瓣者多,若千叶、五心、重台、剪绒、锯口者,虽有而难得。若栽于向阳肥地,不时浇灌,则花生奇态,而色有大红、粉红、深紫、浅紫、纯白、墨色之异。好事者多亲种于园林,开如肃锦夺目。八月下种,十月移栽,宿根亦发。嫩苗可食。当年下子者无花。其梗沤水中一、二日,取皮作线,可以为布。枯梗烧作灰,藏火耐久不减。”
一方面,蜀葵是阳草,作为火炬,可以经久不灭;第二,蜀葵具有“向阳”的特征。所以,明朝张瀚《松窗梦语》的解释就明确倒向了象征:“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有赤茎、白茎,有深红、有浅红,紫者深如墨,白者微蜜色,而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
其实,代表古蜀木性的木芙蓉与蜀葵,均具有微*,且性滑涎粘,芙蓉叶主清肺凉血。散热解*,治一切痈疽肿*恶疮。李时珍《本草纲目》引述说,利用蜀葵可以制作一剂药,名怀忠丹:“治内痈有败血,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用此排脓下血;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为末,*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二十丸。待脓血出尽,服十宣散补之。”(《坦仙皆效方》)
唐朝刘昚虚的《蜀葵花歌》有佳句:“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酤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茙葵花。”个中有讽喻,细细品味吧。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想念老家河边散乱开放的蜀葵了,估计它们处境不佳,倩女离*,但不绝迹,就是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