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街
成都之名自建城伊始,城址和城市的名字历经两千多年都未再改变,锦城、锦官城、芙蓉城的雅称也是流芳千年。今天的成都,虽然变化巨大,不过从古至今,成都都是一座有花有树的绝色城市,这座城市总有一条条独特又有个性的街道承载着成都的四季美景。成都众多的地名街名也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莲花池街、银杏路、白果林、竹林村、槐树街、枣子巷、梨花街、柿子巷、柳荫街……今晚,我们来聊一聊成都那些有着植物名字的老地名。
成都植物街名最多的地方在哪儿?
在成都城东锦江区有一个以植物名来命名街道的新片区。红砂村过去是位于城市东南,是一个靠近成都城区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村落,但因为城东南方的土壤大多为酸性膨胀土的红土质,加上缺水,并不适种植的水稻等作物粮食。
不过,这里的土壤种植花木却十分合适,而且三圣乡离成都市区很近,花木很容易热销于成都市区,于是三圣乡渐渐最后还闯出了“花木之乡”的美誉。而今天,随着城市的发展,红砂村的许多地方已经和城市融合在了一起。在这个片区的48条街道以“花卉树木”名称命名。梧桐路、银杏大道、香樟大道、重阳木街、椿树街、红枫街、杜鹃街、玫瑰街、牡丹街、海棠路…这样的自然村落的变迁,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1
芙蓉街
芙蓉
"
芙蓉街是一条消失在成都历史上的街道,当年位于后蜀王宫的南墙之外,与梨花街隔人民南路相对,芙蓉长得最为茂盛,所以人们称它为芙蓉街。而后来,在清代后,因为陕西会馆设在此街,芙蓉街被改称为“陕西街”。
成都有着众多的以植物名字的地名,最为人称道的是成都的别称蓉城或芙蓉城,芙蓉花是成都的市花。五代后蜀孟昶作为一国之君,十分宠爱自己的慧妃花蕊夫人。这位精通诗词聪慧美貌的女子,深深喜爱秋芙蓉的醉人之姿。这孟昶为讨花蕊夫人欢心,颁发诏令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沿城四十里,蔚若锦绣。他说:“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自此以后,历代的成都城墙之上都广植芙蓉花,芙蓉城也成为了成都的代名词。
木芙蓉是锦葵科木槿属的落叶灌木,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在成都从盛夏可以一直开放到深秋。芙蓉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有的品种的花色甚至可以在一日之中从粉白、粉红直到变为深红。因花朵一日三变其色,故名醉芙蓉、三醉花、三醉芙蓉。“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
"
双槐树街
2
洋槐
"
双槐树街是锦江合江亭附近水井坊社区一条东西相向的小街。据说,在清代时街北口有两株参天的古槐,街道因此而得名。只是,双槐树街两株参天的古槐早已不见踪迹,只空留下了街名。
让双槐树街得名的槐树也称国槐,是原产我国的乡土树种。自古便被古人广泛的栽培,成为相伴于中国人身边的最为熟悉的乔木。汉朝的宫廷喜栽槐树,槐树因此被称为“官槐”,几乎每一级官署和学校门前院落都有栽种。所以,人们称官府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槐树在夏季开花,此时正是举子们用功之时,“槐花*,举子忙。”所以那个时候的读书人特别喜欢槐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通过科举从而飞*腾达,后来便以槐树代表科举,考试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也称“踏槐”。
老成都以“槐”命名的街道有多条,槐树街、双槐树街、三槐树街、干槐树街、槐树店路和国槐街,这些街道名称均源自于槐树。
今天出现于双槐树街的是一排排的洋槐,这一切,会让许多不明所以的人,误以为这洋槐便是槐树,双槐树街也是因为这些洋槐树而得名。
洋槐花
在今天,成都街道间国槐虽然还算常见,但却已没有了参天古槐,城市里栽植最多的行道要树是洋槐。许多成都人已把这春日花开的洋槐当做了槐树。但洋槐并非是槐,这洋字表明了它的身份并非来自中国,洋槐原产北美,它不是槐属而是刺槐属的高大乔木。在《中国植物志》里,它的名字叫刺槐,得名于它的复叶基部常有一对托叶刺。洋槐是清末才从欧洲和日本等地引入中国,不过,因为适应力强,很快就中国南北各地广泛栽植,也是成都最常见的行道树。
真正的槐树和槐花
老槐树
虽说都有槐的名字,刺槐和槐的花差别还是很大。刺槐的花是腋生,槐树的花是顶生,刺槐花的尺寸也要大于槐花。哪怕从它们的树叶上看,刺槐的小叶先端是圆的,而槐的小叶是尖的;它们的果实差别也极明显,刺槐的荚果是扁平的长圆形,槐的荚果一节一节的,呈念珠状。尽管它们并非一个物种,差别也是如此之大,哪怕花期洋槐是在春天,槐是在盛夏,但是无论从植物还是街名,不少成都人都喜欢把这两种植物混乱在了一起,众多文艺青年们也纷纷为洋槐花的图片配上一首古人歌颂槐花的诗,写下诸多净化心灵的优美文字。
"
3
拐枣巷
拐枣树
"
拐枣巷的拐枣—扭曲外表下的甜蜜灵*
拐枣树街靠近太升南路,是一条宁静的小街,据说,清代此街住有一曹姓进士,其宅院中有一株百年树龄的大拐枣树,于是小街便以树得名。如今拐枣树街上,曹姓进士的老宅院和院中的拐枣树都早已消失于时光之中,不过长约两百多米的小街两侧,仍然种有不少枝繁叶茂的拐枣树。
6月是拐枣树开花的季节,只是也许是因为拐枣树的长相十分普通,哪怕到了花开时节,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拐枣在《中国植物志》中的植物名是枳椇,来自鼠李科枳椇属,这算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这种树成材后可以长到20余米。
相比起极为平淡的花朵,拐枣树的果实却很奇特。中秋以后,人们不难在这条小街的树下捡到一串串树枝状家伙,它们歪歪扭扭,顶端挂着一颗颗褐色的小球,整体上既没有规整的性状,又没有美丽的光泽,看起来甚至有些丑陋,这些长得极其随心所欲的家伙就是拐枣树的果实,连接枳椇果实的果梗扭曲形成了鸡爪子状的样子。而拐枣树的叶片有点形像枣树叶片,所以它们有了拐枣、鸡爪果这类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拐枣可食用的部位并非它们的真正的果实,而是它们肥厚的果梗,也就是连接果实与植株之间的如鸡爪子状那段弯弯扭扭的茎。拐枣的果梗在丑陋扭曲的外表下,却有着极为甜蜜的内在灵*。拐枣的果梗含糖量极高,可以鲜食,也可用来制糖或者酿酒。四川人吃拐枣的历史极为悠久,汉代许慎《说文》就提到拐枣树的果可为酱,是为枸酱。是蜀地特产。
拐枣树甜蜜扭曲的膨大果梗顶端挂着的一颗颗小球才是它们的真正的果实,拐枣的果实为球形核果,成熟时为*褐色或棕褐色,如果将干巴巴圆球形的果实剖开,可以见到里面有3个小室,每一室内都结着1枚暗褐色或黑紫色的种子。当然,对于一个吃货而言,没有那么多的麻烦,这些圆球一样的核果会被毫不在意地扔掉丢弃,然后,闭上眼睛,用舌尖来细细感受来自拐枣果梗灵*深处的甜蜜。
拐枣
美味的蜀地枸酱还曾为华夏一统立过一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番阳令唐蒙奉命出使南越,南越王宴请唐蒙。宴席上,唐蒙品尝到了蜀国产的枸酱后觉得非常好奇,因为蜀国远离南越,当时道路又不通,蜀地的枸酱是怎么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南越国呢?于是唐蒙私下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得知枸酱是被蜀商卖到临近的夜郎国,然后再经一条北牂柯的河流运往南越国都番禺城。回到长安后,唐蒙上书汉武帝,可以先招抚夜郎为州府,再从夜郎国北牂柯河南下攻打南越。汉武帝觉得唐蒙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调兵十万,分兵五路攻打南越,其中一路就是从夜郎国招抚而来的*队,他们直下牂柯江。最终,武帝征服了南越,国家重新统一。
"
桂花巷
4
4桂花巷的桂花
桂花巷是成都市中心闹市区里一条极为安静的小街,小街的一头街口连接着车水马龙的长顺街,如果目光穿过长顺街,还可以看到对面人潮如织的成都著名的景点宽窄巷子。不过,和热闹的宽窄巷子相比,这条位于闹市区的小街平常总是行人寥寥,车辆稀少,分外冷清。而且这条小街也没有什么现代时尚的味道,两侧多是修建于上个世纪灰蒙蒙的多层水泥楼。平常的时候,甚至很难让人注意到这条街道的存在。
这条街道在叫桂花巷之前,在清代称丹桂胡同,胡同位于成都城中心的满城,是八旗子弟居住之所。因成都的满城地处战国时秦国张仪修建的成都少城遗址上,所以也称少城,丹桂胡同是少城33条八旗子弟居住的兵丁胡同之一,因胡同多栽种桂花树得名。9月临近中秋,在桂花开的季节,这条小街空气里处处弥漫着桂花浓郁的香甜的气味,每个经过桂花巷的人,都会驻足停留。
桂花巷的桂花,多为丹桂和金桂,不清楚这里最早的桂花树为何时栽下,有的桂花树栽植的年代已经很久远,高大的桂花树下,有着各种各样的小茶馆、小食摊,老街坊们在街边棋牌麻将中消磨着时光。虽说小街连接着城市的两条繁忙的主干道东城根街和长顺街,但只要转身进入了桂花巷中,在街道郁郁葱葱的桂花树的掩映下,隔绝了浮华喧嚣,空气中氤氲着香甜的气息,这一瞬间,仿佛时光都会变得分外地舒缓。
桂花,来自于木犀科木犀属,原产我国西南部。在《中国植物志》中,桂花的植物正名便是木犀,桂花是原产于中国西南的乡土植物,因其叶脉形如“圭”字而被称为桂、圭木等,又因其木纹理如犀因此得名“木樨”。桂花的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小小的花序色*如金﹐花小如粟﹐叶下茸金繁蕊,别是清妍风致,于是又称桂花为“金粟”。
//////////
其实成都还有一条倒桑树街,消失的成都桑林,关于这个消失的成都桑林的故事有机会再慢慢讲给大家听。
福利时间
商务印书馆还为大家准备好了一份礼物和心意,只要大家在留言板中写下心得留言,我们将会选出一位真诚而又有才华的朋友,献上孙海老师的作品《街巷里的四季--成都草木寻踪》。
《街巷里的四季:成都草木寻踪》
上架类别:博物·自然
ISBN:9
定价:50.00元
页数:页
开本:32开
印次:1版1次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年5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植物科普作家、百万粉丝名博孙海写给家乡草木的倾情之作;漫步于成都的街头巷尾,惊喜发现如霞似锦的一城花事。
58篇亲切生动的植物随笔,余幅作者亲摄的风物照片,呈现古城的四季光阴;一本与植物对话的小书,带你走进文人墨客笔下的锦官城,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成都。
本期嘉宾
孙海,职业撰稿人,植物科普作家,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花卉》杂志社编委。植物科普达人。善于用轻松风趣的方式进行植物轻科普创作,习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社会公众准确表述和解构植物知识,希望书写让社会公众能看明白的植物文化和科普文字。
编辑/南风
文字/孙海
电波里见
思斯:独立音乐人/电台主持人
听音乐: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搜索“思斯”
听节目:蜻蜓FM《思斯的一封情书》《成都新青年》
网易云音乐电台《PostRadio》
微博:
郑思斯郑思斯
你是我的同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