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花木文化琐谈之118拒霜勇士木芙蓉 [复制链接]

1#

芙蓉”前加一个“木”字,是为木芙蓉。名与荷花相同,都叫“芙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木本植物,地栽,所以前人在芙蓉二字的前面,加了一个“木”字。后者水生,芙蓉二字前面加了个“水”字,就称为“水芙蓉”。

“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拒霜。”这是古人对木芙蓉的点赞。点出了木芙蓉最大的特点,也是木芙蓉的最重要文化标志,花语之一——拒霜勇士!枝粗叶茂,深秋枝端现蕾开花,在百花落尽的季节,独占众芳,十分难得。

说起木芙蓉名字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有女子,丈夫死于水。她朝朝暮暮坐在水边,凝视水中,盼望她丈夫的魂归来。一天,在岸上野花的倒影中,突然现出了她丈夫的笑容。她认为这花树是她丈夫的灵魂所托,就天天与这棵花树为伴,昼夜不离,因而人们也就称这棵树为“夫容”。此花丛生,每值深秋,便吐出艳丽卓绝的大型花朵,其口径可达四寸许,持续发花可达仲冬。民间传说赋予了木芙蓉之神圣、凄美。

芙蓉花有单瓣和重瓣之别,花色有好多种。花大瓣重的大红芙蓉,朵儿颇像牡丹,瓣中多花蕊,殊为娟秀。开黄花的黄芙蓉,比较罕见,素推异品。花色一日数变的三醉芙蓉,是种极有趣的花卉,犹如一位不断更衣的仙女;清晨吐放的白花花朵,响午化为桃红色,晚间又变深红色。另有一种异色芙蓉,雅号叫文官花,它比三醉芙蓉更名贵,其花朵第一日是白色,次日浅红,三日黄色,第四日变作深红色,及至花落时节,却又化为紫褐色的了——这“变色”也是一种神奇。

木芙蓉花大色丽,雍容端庄,十分可爱。更为可贵的是她花色多变,诗人描绘她“晓妆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是十分贴切的。由于她一花一数变,所以整棵树上的花色深浅不同,五色缤纷显得幻色炫彩,花气热烈,把深秋霜老的季节,“唤回春色秋光里”。《花镜》说她“清姿雅质,独殿群芳,乃秋花之最佳者。”宋孝宗在一首诗中赞道:“托根不与菊为双,历尽风霜未肯降。本是无心岂有怨,年年清艳照秋江。”

艺花者常言:“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照水芙蓉”是我国园林艺术中常采用的一种技法。清代诗人高士奇在《北野抱金》里有一段照水芙蓉的写照:木芙蓉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特于水际植之。缘溪傍,密闭若材,花光入波,上下照漾,犹朝霞散绮,绚烂非常。”现在贵阳花溪公园的芙蓉州,就生动地体现了照木芙蓉的艺术特色。

在那万木凋零的深秋,大地一片肃杀之气,而芙蓉花却越开越盛,无视露压风欺,因此人们称赞木芙蓉为拒霜花。诗人刘理说:“谁怜冷落清秋后,能把柔枝举秋霜。”吴孔嘉说:“堪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

我国栽培木芙蓉的历史由来已久,五代诗人谭用之的《秋宿遇雨》一诗中,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名。说的是早在千年之前,湘江两岸遍植木芙蓉的盛况,从而芙蓉国成了湖南省的代称,所以毛泽东同志有《答友人》的七律诗中,写有“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表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壮丽情景。此外,在张唐英撰写的《蜀杌》中记述了孟后主孟昶在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的史实,每至秋,四二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古人还喜用芙蓉花染缯为帐,名为芙蓉帐。唐明皇还以芙蓉汁调粉,作御墨,称之龙香剂。凡此种种,可见古人对木芙蓉的喜爱。

木芙蓉繁殖方法简易,无论分株或扦插,均易成活。每当它叶片凋落后,剪其枝条斜置土中,基部覆盖以封,翌春移他处,即可长成新株。农家多喜将其种于河堤之上或田边地头用来固基兼美化环境。

木芙蓉的茎皮含纤维素很高,纤维柔,自古用作造纸原料;同时也可制线作蓑;因其水浸泡,又用作缆索。此外,她的花、叶也是药材,有清肺,凉血、散热、解毒的功效。此花无毒,故入食谱。取花和豆腐共煮,红白相映,色美味佳。(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