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附小深秋芙蓉解锁生命 [复制链接]

1#

每年的晚秋时节,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会遇见一朵朵绚丽的木芙蓉,她们俏生生地站立在枝头,忙着和行人们热切问好。瞧,云开“疫”散后,同学们相聚校园的第一日,它就早早的等着和同学们说声“早安”了!

年,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构建了以“芙蓉”为载体或意象的校本课程之一的“芙蓉课程”,以深秋“芙蓉”解锁同学们生命中的那一抹光点!

说起构建这项课程的初心,课程负责人辜超介绍说,主要考虑到学校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与“天府芙蓉园”毗邻,综合学校学生的特色——多数是进城务工子女,又恰逢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要求,当时学校的校本课程也比较杂乱,课程实施过程不可见等诸多因素,由此决定构建“芙蓉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晨诵芙蓉诗歌、阅读芙蓉作品、创作芙蓉作品、观看芙蓉影视……开阔眼界,修得基本修养,提升文化品位。

课程以芙蓉为载体,通过游前研的主题选择,设计方案;游中研的组织实践活动,游览中研学;游后研的活动小结,由“游学”进阶“研学”,实现对课程的“体验”“体悟”“体认”,从而进一步创新创造。并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等各学科进行系统性融合,让学生以芙蓉为意象进行艺术演绎,走进主题诗歌、节日活动,实现各学科的学习。

“因地制宜”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思维

“我们的芙蓉课程是基于天府文化背景,以研学旅行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引领学生踏寻天府文化,认可、认同、认知天府文化;拓展学生视野,优化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提升学生修养。”辜超介绍说,该课程目前主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以低段、中段、高段落地。

低段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让学生走进天府芙蓉园、大熊猫基地、动物园、玫瑰花溪谷等,以“美”为关键词,根据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生乐学善思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与身边人分享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段以三四年级的学生为主。开设民风民俗课程,以“善”为关键词,带领学生走进体现非遗文化、历史文化的研学旅行基地,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训练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激发学生传承发扬家乡文化的意愿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段以五六年级学生为主。以“真”为关键词,根据五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走进体现天府科技发展与人文历史的基地,训练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并点燃探索自我、适应挑战的热情等方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树立不断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

天府文化落地课堂教学,让教育回归生活

课程以“天府芙蓉园”为起点,聚焦研习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结合PBL、项目式、主题式的学习模式,带领学生走进能体现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成都周边基地及营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参观游览,以不同形式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截止年下半年,学校已经开发了12条研学线路。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音乐、美术、科学、摄影、语文等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游学兴趣,产生游学问题。“区别于一般的游学,一切以学生自主为中心,没有强迫,学生研学兴趣就会高,明确目的的研学就会杜绝走马观花。”辜超说道。如学生在语文课、历史课上学习相关的芙蓉知识,初步概念化芙蓉花,并通过欣赏有关芙蓉花的美术、音乐等作品,产生想去芙蓉园的兴趣,明白去了以后应该仔细研究什么?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芙蓉园了解它的生命特征、形状、生活习性等,进一步用相机、画笔“描绘”出它的外在特征,最后回归课堂深化。此外,还会将学生创作的“芙蓉”作品纳入评价系统,并进行展示,比如诗词、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

学校美术老师李慕鸿介绍,几年来,学校根据学科分科落实这项课程。就美术课而言,每年的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正是芙蓉花的花期,这时期老师们会带着同学们走出教室,到研学基地(芙蓉园)写生,制作“芙蓉”扇面和灯笼等,最后在校园里进行展示。“学生们很喜欢外出写生,也学得很认真,同时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美术老师任洪谊说道。

对于课程未来该如何发展?辜超在采访中说道,学校将会在学生的参与度,后期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以及作品评价体系,课程的细化和家长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黄梅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