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辋川集看王维诗作的禅趣及其内心的愁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www.wangbawang.com/

中国古代的历史给当代国人留下数不尽的文化瑰宝。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再到秦汉的《汉赋》,接着就是名传世界的唐诗宋词,还有后面的元曲,这些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创作形式。

古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非常讲究意境和思想传递,因而阅读古人的作品,经常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内心被他的作品所感染!

本文就来了解一下被称之为“诗佛”的王维,且通过他的《辋川集》来看王维诗作的禅趣及其内心的愁绪!

一、王维和他的作品《辋川集》

既然要了解王维内心的情绪表达,就肯定要先了解他的人生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而通过他的经历可以大概知道王维当时写下《辋川集》的心情是怎样的。

王维,公元年在蒲州出生(今日山西永济)。

王维的出身背景在当时属于非常好的存在,他背靠的王家,是当时山西太原望族王氏。

毫不夸张地说,王维就是一个世家公子哥。

此外,他的母亲更是当地崔、卢、王、李、郑五大望族之首崔氏之女,从王维的出身起点来看是当时很多人无法比拟的。

只是在九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应该王氏对他直接性地帮助要少很多,所以王维是在他母亲崔氏的庇护下成长起来。

王维早慧,少年时代就博学多才,所以心中难免有一股傲气,在十五岁时就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寻求自己的人生机会。

文人的地位在唐朝本就很高,加上王维有着世家望族作背景,来到京城之后,很快就结识到了王族等社会顶层人士,因此在公元年,考中进士而踏入仕途。

但是,自信满满的青年才俊王维就在踏入仕途的同一年因为自己掌管的太乐署下面有怜人私自舞黄狮子而连累王维,导致王维被贬。

就在这次贬谪的上任路上,写下一首《宿郑州》,表达自己失意、孤寂、落寞的心情。

因而被贬济州之后,只任职到公元年,才25岁的王维就弃官隐居去了,这说明王维在济州任上没有丝毫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心中对为官之事已经产生强烈的失望之情。

然后跌跌撞撞地过上四处游走的生活,一直到公元年,张九龄成为宰相,王维经过多年的沉寂,心中还是想继续为官,于是给张九龄写下一首《上张令公》,以表敬意。

张九龄认可王维的才能,经过一番推荐让王维出任右拾遗,此官职品级不高,但是属于皇帝近臣。

可是在公元年,张九龄遭到李林甫的排挤和打压而贬谪,王维写下《寄荆州张丞相》,既表达自己对张九龄的知遇之恩,也抒发对官场各种黑暗情况的不认可,甚至他表示自己想再次退隐。

此后,王维虽然依然在官场,但是所担任的职务也许在他眼里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报复,所以他心里应该过得不尽如人意,而《辋川集》则是他在开元末期在辋川隐居时所作。

二、从《辋川集》看王维的“禅趣”

王维,为何会被称之为“诗佛”,就是因为他的诗作里面总是带有禅意或者说是禅趣。

其实通过王维自己给自己取的字就可以看出王维对佛禅的追求,“摩诘”便是取自他尊敬的一位佛门传说中的“在家大乘佛教居士”-维摩诘。

《辋川集》共有20篇唐诗,其中有一首诗是《辛夷坞》。

在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王维正好在蓝田辋川选了一块四周高、中间低的山中幽谷作为自己的隐居地,在这个谷中有一种树上盛开的花朵

唐朝时叫做芙蓉花,也叫辛夷花,这种花是春天最早盛开的花木之一,加上芙蓉花的外观很像莲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所以王维当芙蓉花盛开时会安静地进行欣赏。

某一天王维就看着眼前的景色写了第一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就是说看着花木的顶端开满了芙蓉花,让整个山谷都绽放出鲜艳的花朵。

然后,王维又写下第二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句诗是说在山涧中非常的寂静,没有人的身影和踪迹,芙蓉花自己在那纷纷扬扬地盛开,然后又是孤单的落下。

简单的一分析,可以发现王维在他这首诗里面好像没有附带任何的情感表达,仿佛非常的平淡,就是把眼前看到的一幕景色描述一遍,可正是这样描述让人觉得带着禅意。

因为佛门讲究的就是无喜无悲无欲无求的心理状态,王维在赏花的那一刻就是单纯的记录下自己眼前花木盛开的景色,以及芙蓉花独自的花开与花落,不会像其他诗人还会用悲伤或痛苦的心情去怜悯花落凋零之感。

例如另一首《竹里馆》,这首诗第一句是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先是说一片竹子幽静的独自“坐”在林子里,这讲的是清幽和冷清,试想一下悟禅之人不正是这样吗?后面王维又给独坐的竹林配上音乐,就如同禅院中传来了一阵阵佛音

接着后面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句诗王维是表示自己虽然住在偏僻的深山竹林之中,但是并没有孤独感,因为有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陪伴着自己。

王维这首诗也是非常直接的展露自己是信仰佛家,说自己与天地同心的,竹林和月亮与他是心心相照的,尽显他作诗的“禅趣”。

三、再从《辋川集》看王维的“愁绪”

其实作为一个少年时代就远离家乡,奔赴京城寻找自己的人生大道,这说明王维一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期待,之后在官场跌跌撞撞。

总的来看并没有大的起落,只是也没有惊人的展现,中间他隐居多次,又复出为官,这样经历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依然是没有放下自己对人生大道的追求

或者说隐居山野的状态并不是他真心想要的,他诗作中的“禅趣”应该是一时的,不是他最真实最执着的心理活动。

例如,在王维的《辋川集》之中有一首《孟城坳》,第一句是“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第二句是“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里面用到了“衰柳”和“空悲”;

例如《华子冈》,王维先是来一句“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此句诗是在说一群鸟在天边飞来飞去,而周围绵延的群山已经是一片秋色,这是在借用飞鸟话秋日的凄清,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悲凉之情;后一句是“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这句诗就更加的直接,说自己在华子冈,感受的尽是萧瑟之感,同时心中的惆怅和感伤是无止境!

这两首诗,尤其是后一首尽是在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与之前分析的诗作所体现的无悲无喜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王维作为一个一直断断续续复出为官之人,内心若真的已经完全放下就不会时不时地复出。

以及王维在安史之乱时,被逼当了叛军的官吏,从这里更可以看出他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无欲无求、无生无死,否则就不会被逼屈服,包括他所写的《文杏馆》、《白石滩》、《金屑泉》,里面的内容都是在表达自己向往神仙一般的生活

作为一个已经向佛之人,怎么会向往神仙,按理说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可是王维偏偏不断产生这样的想法。

这只能说明他的内心依然是有所求,可是求而不得,这才用诗情画意来抒发自己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王维他过这种方式在逃避现实。

王维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自己的隐居生活认为是“赛神仙”,所以这些诗作反而说明王维的内心其实一直有惆怅悲凉之情,找不到真正的人生大道,只能用诗作来寄托和释放;同时说明王维实际上还是想着能回到官场展现自我

可是,那时的唐朝已经走向下坡路,朝廷也不是他想回去就能回去的,所以他只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通过诗作发泄出来;而禅趣的诗作,只不过王维青年时代在佛门有过禅修的经历,所以偶尔静下心来的时候,能写下充满禅趣的诗作,但是实际上王维的内心充满着“愁绪”!

总而言之,王维虽然出身世家大族,但是经历少年丧父、中年丧妻。

也许这个经历让他有过遁入空门的想法,所以才跟高僧修过禅,但是他最想做的还是当官,可是在仕途之路上并没有达到他自己想要的人生高度,只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在追求,只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他所愿,他就借着诗作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发泄自己内心的不甘,因而他的诗作既有禅趣也有愁绪!

参考文献

《王摩诘文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