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身处庙堂,心清如镜唐代王维诗三首赏析 [复制链接]

1#

如若不是王维,唐诗的浩荡卷帙上恐怕要少了淡然的一笔。就是这淡然一笔,勾勒出大唐的青山秀水,点染出心向菩提的禅境,晕拓出隐世幽独的画意诗情。而为大唐全诗添加这浓重一笔的,就是诗人王维。

王维(年—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唐代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年)中进士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到了晚年,王维厌倦了官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终归南山。虽然没有出家,但他过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僧人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饭,却又乐好参禅。“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王维这哪里是居家,根本就是禅房的摆设。

王维大约三十岁时,王维的妻子便去世了,诗人亦不再娶,一生独居。平日生活“常蔬食,不吃荤血,晚年长斋”。就这样,王维不食尘味地独自在他的世界里与佛、禅亲近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和往常一样,又是一个闲适的夜晚。静谧的夜,使春山显得格外清幽,桂花悄无声息地败落。诗人抬头见东出的月亮刚刚惊起了山鸟,山鸟不地时鸣叫在春涧中。

佛说:“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静寂,是为最胜。”王维正是在这山水中体味出静与寂的妙谛,与佛家“心无所生,心无所动”的禅理暗暗契合却不动声色,他在山水中寻找空静乐趣,在进退之间找到了心灵安放的家园,于是最终放弃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回归真正的自然。他的诗也因此变得充满禅的静寂。

王维所处的年代,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年代,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生死明灭感渐入诗人之心。彼时的王维把身心还给自然,持戒安禅,褐衣蔬食,远离世界的尘嚣,他深知万物缘起缘灭,四季更迭交替,自然之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暗藏明灭的禅机。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枝头的芙蓉花静静地开又悄悄地落,空寂的山涧没有人因它的绽放而赞美,也没有人因它的凋零而感伤。王维经历了中年丧妻、安史之乱,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老友张九龄的被贬也让他十分沮丧。唐朝开始进入一段黑暗的时光,他感到自己正如这涧户间孤独开且落的芙蓉,摇曳生姿却无人欣赏。

然而,遗憾之余,他似乎还略带丝丝希望。他从佛家于寂灭处寻涅檠而得到启发,回到终南别业,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王维的诗,读之微寒但是感官都为之震动。“山中发红萼”让人似乎看见花在幽谷中静静生发的美态;“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不让人眼前出现一片翠绿欲滴的湿润。一个“湿”字,将视觉转化为动作,“红叶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下的翠绿足以抹杀所有萧瑟,于空寂幽静的山中体味他那独有的灵动摇曳的心情。恰如一曲幽咽的古琴曲,抚弦的手是他的山水情思,而弦外之音却是点点禅意。

这内外透露寒冷和凋零之感的诗作正要告诉世人:涅檗,是禅,亦是诗。

禅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的存在方式。

王维的诗,在进与退、官与隐的夹缝中,让人们看到他还有一种信仰可以坚守,那就是虽然身处庙堂,心亦可清如明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