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节日最ldquo粽rdq [复制链接]

1#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民间古老的

传统节日—端午节。

最“粽”要的人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

近了近了,我几乎嗅到了端午的气息,我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呼唤。那是我出走的地方——西南偏南。

细算起来,好像很久没有和母亲一起包粽子了。还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母亲总是提前几日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选糯米、浸糯米、蒸糯米、洗箬叶、包粽子……而我,在粽子刚放入蒸锅里三两分钟的时候,一手扯着母亲的围裙,一手指着蒸锅的方向,不停地追问母亲“熟了没?熟了没?可以吃了吗?”每每这时,母亲总是用手轻轻地摸摸我的头,开心地笑着应我,“还没好呢,要耐心、安静地等一会儿哦,不然小粽子听见你要吃它,它就不熟了。”

再长大些,就离开母亲,外出求学了。这个时候,每逢端午,因为离家还算近的缘故,也总能赶回家中与母亲共度端午。刚近家门,已能闻到厨房飘散出阵阵粽叶的清香,那股子清香中又夹着糯米香。顾不得坐车身体的不适,将行李箱弃在墙根,一溜烟冲到厨房,夹起母亲早已蘸好蜂蜜的粽子就往嘴里送,依旧是不变的味道,母亲在一旁,满心欢喜。

再后来,成年了,工作了,回去的次数也少了,我几乎成了家里的“客人”。每到端午,母亲依旧包粽子。有时,刚好碰上大假期,我也能回家与母亲一起包粽子,不同的是,包粽子的人换成了我们姐弟,母亲在侧旁指导我们,每每我们哪道工序没有掌握到位,母亲总会挽起袖口,手把手地教我们。但是更多时候,我是无法与母亲一起过端午的,这时,母亲总是会在端午前将她亲手包好的粽子用快递送到我手中。我也曾跟母亲说过,“妈,外面的超市能买到粽子呢,您不用忙活一番之后再给我邮寄,太麻烦了。”但是,电话那头的母亲却总是回我,“不碍事,我包的粽子和外面的不一样,你爱吃我包的。”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是的,我爱吃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那是熟悉的味道,那是在我出走的地方,我最“粽”要的人——我的母亲给我包的。出走半生,最挂念的人,还是母亲。

(水电铝匡应东)

记忆中的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伴随着阴雨连绵、丝丝凉意,端午节如期而至。已经许多年在外漂泊没有在家里过端午节了,记忆中只记得故乡的端午节极为热闹,熏艾、包粽子、赶花街,各种活动应接不暇。那时的端午节节日气氛很是浓烈,让人记忆犹新。

端午节前一天奶奶便会到田间地头剪一大捆艾草回来,因为艾草极为普遍,当时不知道艾草的功效,只知道家里重要的祭祀活动都离不开艾草,小时候流鼻血大人也会找来艾草止血,天气炎热奶奶也会煮艾草水给我们喝,所以以前总觉得艾草很不起眼,但是它的用处还挺多的。前一天早上奶奶便会将糯米泡好,将豆沙、花生、火腿等馅料准备好,我便提着桶到井边洗粽叶,一片片粽叶都反复擦洗几遍,想到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擦洗粽叶更使劲了。等到下午便正式开始包粽子了,很是兴奋,跟着奶奶学包粽子,刚开始笨手笨脚怎么都包不好,一会儿就散了,或者是肉放得多把粽叶都撑破了,心里很是郁闷,奶奶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慢慢来,少放点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你明明只能挑斤的担子,然后你要挑斤,怎么能挑得动啊!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为啊!”我害羞的笑笑,低下头继续包粽子,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又漂亮又饱满的粽子,高兴的拿着粽子到全家人面前炫耀,当时真的很容易满足。

端午节这天,我和弟弟起得特别早,因为想到香喷喷的粽子就睡不着,我们才下楼便看到奶奶已经在熏艾了,便好奇的问奶奶为什么熏艾?奶奶说“熏艾是端午节的传统,意寓着驱邪、祛病防疫。”我意会的点点头,奶奶便抬着点燃的艾草到弟弟我俩身边熏了一遍才肯罢休。我和弟弟心急火燎的跑到厨房打开锅盖,顿时一股热气伴着清香迎面扑来,我们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粽子,剥开,放到嘴里,那粽叶的清香、肉的浓郁、糯米的软糯充斥在齿间,简直无法形容它的美味。

吃过早饭变催促着爸爸带我们去赶花街。故乡的花街真的好不热闹,几条街都挤满了人,在街道的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有茶花、栀子花、桂花、兰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此时的大街是最浪漫的时候,一条条鲜花大道像是正在等待他的恋人,总感觉这些卖花的人,主要目的不是卖花,好像是在“斗花”,比一比谁的花养得最好,谁的花开得最艳。我觉得故乡的人都是爱花的,每到一户人家,都会看到院子里种了许多花,一到开花时节便是满院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儿时的记忆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像是发生昨天一样,可是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现在一到传统节日许多人都会说现在的节日没有以前的感觉,是啊!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我们已经适应了很多事物由繁变简的过程,理所应当的将所有事情简单化。因此我们丢掉了一些我们看似很繁琐又很无聊的民俗节日,殊不知这些也是我们“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在每个细节中才能体现出他独特的魅力,文化即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我觉得自信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力量,只有里面有内涵、有底蕴,才能展现出自信的姿态。所以希望我们更多的民俗节日及文化能被很好的保留并薪火不息的传下去。我想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要变得丰富起来,把生活过得精细、有文化、有底蕴这才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燃气制备部胡娜)

外婆的粽子

初夏的雨,落得过于敷衍,飘飘零零的难以驱逐燥热,远处的山已经被骄阳洒满了绿油油的一片。那时候对节日的把控甚为熟练,我知道,等到雨季来临的时候,端午也就跟着来了。老家重要的节日不多,除却春节、清明和中元节,最重要的莫过于端午了。而每每过节,带来的便是诸多的美食,让那时嘴馋的我尤为用心的去记这些重要的节日。

每到端午前几天,外婆就开始忙碌起来,从采摘粽叶到过节,她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风俗习惯不同,老家的粽子和别处的看起来有点不一样。包裹粽子用的也是那种宽大的箬叶,和那些小巧玲珑的粽子相比,老家的粽子似乎有些简单粗犷,巨大的个头如此显眼,也不似一般的那种三角体的形状,而是有些长长的,中间微微拱出一个弧度来,两边的尽头也不尖锐逼人,圆润饱满的模样显得有些憨憨可爱。糯米早在前一天晚上就被泉水浸泡,洁白的糯米粒儿也都喝足了水,一颗一颗的饱满起来,在骄阳的直射下熠熠生辉。另外一边外婆拿出早已挑选好的干燥谷杆,一根根都是笔直挺立着,拿到鼻尖细细闻闻,还能闻到那清淡的清香。找来一个干净的簸箕,把谷杆放到上面点燃,晃动的红色火苗映在外婆开始褶皱的脸庞,那是她一辈子辛劳的印记。

等到谷杆全部都烧完了,细细的灰烬在簸箕里面躺着,外婆细心的将粗糙的余烬挑选出去,把已经沥干水分的糯米倒入充分的搅拌,那原本洁白的糯米此刻也穿上了一件黑灰色的外衣,接下来就是开始包粽子了,先在粽叶上铺上一层糯米,再把早已腌制好的五花肉放在上面,再用糯米将其覆盖住,最后再将粽叶合起来,用剩余的谷杆拴住成型就大功告成了。我和弟弟妹妹们都叽叽喳喳的前去帮忙,于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粽子便在我们手中成型了。外婆也没有丝毫气恼,依旧轻言细语的教着我们,终于我们也包得有模有样了,看着大大的粽子下锅的时候,我们心里知道,这是一个煎熬而漫长的等待。

因为粽子过于巨大,可能要煮上大半天,于是我们的工作便是看好灶火,这可能是我们为数不多不跑出去野的一天了。因为我们都害怕错过香糯可口的粽子,我们看管灶火的同时外婆也没有闲着,已经开始准备过节的饭食了,除了香糯的粽子之外,还有一桌丰盛的美味在等待我们。

等到太阳偏西的时候,那咱早就传来香味的粽子终于可以登场了。掀起盖子那一刻,浓浓的蒸汽带着粽子的清香扑面而来。外婆看着都快等不及的我们慈祥的笑笑,先拿出一个来切成一圈一圈的放在盘子里面。我们早就急不可耐的抓起来塞进了嘴里,香甜软糯的粽子在口中化开,染了谷杆灰的糯米和粽叶的清香在唇齿之间蔓延开来,因为五花肉的原因并不会显得干柴,而看着肥腻的五花肉在粽子的包裹下也变得清香可口起来。单独放起来毫不显眼的两样物品,放在一起竟有如此效果。

再后来离开外婆以后,也不再需要过节才能吃到粽子了,可是每到端午我剥开各种小巧精致的粽子的时候,始终吃不到那香糯可口的味道了,我也不再明白是因为当年嘴馋的原因,还是因为以前节日氛围比现在更甚吗?只是我确信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个点燃谷杆满是皱纹的外婆,那个不论如何都待着和蔼笑意的外婆。

节日本是用于缅怀,或人或事。于是我们只剩了缅怀,被忙碌冲破了问候与关怀,总想藏在心里,于是再也没有机会开口了。端午的粽子,我依旧还未学会包,因为我在等,在等那个老人回来再轻言细语的教我。

(燃气制备部罗文衍)

熟悉的味道

糯米与粽叶的味道、大火蒸煮粽子的味道、外公外婆爱的味道,在这端午节前更加浓郁,想到那碧青粽叶里包裹着的香糯米,还有外公外婆秘制的肉馅,我的味蕾好像在探索着什么。

说起端午包粽子,从小看着外公外婆包粽子长大的我,到现在我也不会包,小时候是因为懒,而现在则是没有机会与外公外婆学习了。

去年我刚进入公司,端午节恰好是第一个中班,所以不能留在家中过节,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留住了一段格外美好的记忆。记得前一天晚上我还失落的跟妈妈念叨,说想吃外公外婆包的粽子,妈妈听后不由得斥责了我:“你呀,从小就懒,也不爱动手学,总是指望着外公外婆做好吃的。现在他们年纪越来越大,你也不想想,他们还能包多久!你明天就要去上班了,时间仓促,这个端午你就和同事聚聚吧!”听到这儿就知道今年这顿的粽子肯定是吃不上了,不免得更加失落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正要出发去车站,出门就看见年迈的外婆一摇一晃的向家里走来,手里还提着一个红色袋子,我一边喊着“外婆”一边跑向她,她打开袋子,粽子的香味立马飘进了我的鼻子。“昨天听你妈妈说你不能在家过节,我和你外公连夜做了几个粽子给你带去,也应个节气。”看着外婆满头的白发,额头上细细的小汗珠,我心里甚是愧疚。“外公外婆,下个端午换我给你们包粽子!”我心里暗暗想到。

带着熟悉的味道,我启程了。虽然粽子用袋子封起来,但是我仍然能闻到粽子叶、糯米、肉馅的味道,闻到暖暖的爱的味道。

我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老去,总有那么一天,会因为身体原因而包不了粽子,而自己回家次数也会越来越少。想想自己二十多岁还没能为他们包过一次粽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熟悉的味道既要留在心里又要留在生活里,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多陪陪他们,尽好孝道;也把手艺学下来,把味道传承下来,就算外公外婆不在身边,也依然可以闻到“熟悉的味道”。

(技术中心常雪)

端午节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转眼端午节已经临近,从毕业进入公司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家乡陪伴父母过端午佳节了,和父母一起包粽子,做一桌丰盛的饭菜。

每到节日的时候,都有一种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愁。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思乡、思念亲人的滋味,人到中年慢慢的就懂了,无论离得多远,每逢佳节都会加倍的思年亲人。小的时候,特别期待端午节,因为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和家乡特有的竹筒饭,特别是竹筒饭,要沾着白糖或者蜂蜜一起吃,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味了。

从工作到现在,仔细算起来,陪伴父母一起过端午节的次数真的很少,平时也很少能够相伴父母左右,连平时打电话给父母的次数也少了,想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头发一天天的变白,皱纹一天天的加深,腰杆一天天的弯曲,耳朵一天天的变聋了。但是到了节日,父母总是打电话对自己嘘寒问暖,即使身在远方工作,也会收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母亲老了,腿脚不利索了,背也驼了,常年被病痛折磨着,但是每次端午佳节临近,母亲都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的到山上去采新鲜的粽叶和竹子,费劲的包着,只是希望我能亲口吃上她包的竹筒饭。如果自己忙着不能回家,都会一包包的邮寄过来给我。每次我都对父母说“在这里我也可以买到粽子和吃的,你们老了,太辛苦了就不要弄了”,可是母亲总是不听。总要在端午节时包好竹筒饭,只是希望我能吃到家乡的美味。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陪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深情的告白,只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多打几个问候的电话,让父母感受到温暖。

(高压溶出部*勇)

《端午》

——砚山矿业吴云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