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九月廿二
编者按:第十一期主题为“重阳节”,两周时间共收集作品70首。“山情来远思,菊意在重阳”,佩茱萸而登高,赏*菊以宴饮,祈福求寿,领略秋韵,结之成集。
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
第十一期同题诗词创作
主题:重阳节
内容: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魏晋时期,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以重阳为题,进行创作。可写赏秋,可写登高,可写尊老,也可抒怀。
令主:房永华
要求:古风、律、绝、词、曲、现代诗均可,诗限新韵、平水韵,词依《钦定词谱》,限新韵、词林正韵,曲限中原音韵,但均不能混用。鼓励新创,尽量少用旧作。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及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发现,除文责自负外,稿件概不录用。
时间:年10月8日——年10月19日晚24时。
目录
1、《重阳之阳百二十字题》象风
2、《父亲赞》王喜文
3、《古城》刘东方
4、《重阳》王志敏
5、《重阳登陵山望远》王增月
6、《重阳二首》张云英
7、《秋日》房永华
8、《重阳赴云英师寓斋与众友醉饮》文岳
9、《重阳雨中登高》邵贵宾
10、《寒露又重阳》褚永奇
11、《重阳》褚永奇
12、《重阳登高》张建林
13、《醉重阳》韩建爽
14、《重阳秋游》常功贤
15、《重阳节再访大寨感怀》常功贤
16、《重阳寄远》常功贤
17、《怨思二首》李雪来
18、《重阳登*金台有怀》周悦勤
19、《重九坐菊丛饮菊花茶有怀》周悦勤
20、《幽兰》孙丽萍
21、《秋思》冯栾中
22、《秋之韵》王志敏
23、《秋山行》承学
24、《秋日登高有寄》冯栾中
25、《正定花海游》冯栾中
26、《秋思二首》冯栾中
27、《重阳二首》李英发
28、《登华山》杜振海
29、《又是一年菊花*》李莉
30、《重阳节登五岳寨》周志华
31、《重阳思亲》刘香爱
32、《重阳望远》陌上烟雨遥
33、《重阳三首》张*玲
34、《赏红叶不遇》张*玲
35、《惜秋》李凤岐
36、《醉重阳》刘东方
37、《枫叶赞》王喜文
38、《行香子·重阳》褚永奇
39、《紫萸香慢·重阳》褚永奇
40、《行香子·重阳》张永霞
41、《醉花阴·重阳咏菊步卧槐居士韵》刘微鹏
42、《千秋岁引·重阳节悼春阳妹》老盖
43、《千秋岁引·重阳节登高思远》承学
44、《浪淘沙令·秋》承学
45、《长相思·重阳归客》常功贤
46、《诉衷情·重阳感怀》李晓云
47、《清平乐·咏菊》李晓云
48、《玉楼春·重阳有感》李晓云
49、《清平乐·村景》刘香爱
50、《高阳台·重阳感怀》陌上烟雨遥
51、《阮郎归》张*玲
52、《鹧鸪天·重阳温酒不言愁》李凤岐
53、《重阳的呼吸》古月
54、《秋风祭》古月
55、《重阳日秋风劲》林馨
56、《路过秋也路过我的中年》褚向平
57、《萧瑟时你若在我决不走江湖》褚向平
58、《重阳节来一碗菊花酒吧》褚向平
59、《金菊》李莉
60、《重阳》李莉
61、《重阳祈福》杨艳
62、《菊的风骨》房永华
63、《赏秋》王建敏
64、《重阳诗稿》李英发
1
重阳之阳百二十字题
●象风
才别三春树,忽忽又重阳。
开门推晨雾,雾散有流光。
晓径明疏草,坠叶舞霓裳。
老柳千枝翠,公孙一树*。
匆匆红尘客,兀兀远奔忙。
早厌纷嚣事,久觅幽谷藏。
我本登临者,风高意彷徨。
九皋一长啸,羽鹤久回翔。
心随霜花隐,身逐赤曜场。
归途一何远,前路一何长?
繁华岂可恃?零落岂堪伤?
人生如秋露,未可怨沧桑。
注:
1、“三春树”春天的树木,是多么充满生机。《全唐诗》中有《踏歌》有句“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相传为八仙之一蓝采和所作。
2、“公孙一树*”:银杏又称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指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时至深秋,银杏一树金*,纷纷洒落,是北京城的一道靓丽风景。
3、“九皋、羽鹤”:引自《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4、“长啸”:《晋书·阮籍传》:“(阮)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唐王维《偶然作六首》之三:“孙登长啸台”。
5、“秋露”:引自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评
/p>
先说诗题,重阳是农历九月九日,九是阳中之阳,重九即重阳。重阳之阳则不知何指。再看诗句,"才别三春树,忽忽又重阳",似乎跳跃太快。接下来的秋景描写甚是到位。"匆匆红尘客"后有点乱。红尘客与幽谷藏者与"我"是什么关系?这三者关系理不清,则下文中对人生的感慨也有些理不清。
(丁彦兵)
2
父亲赞
●王喜文
我的老爹爹,年龄逾八旬。
少时经战乱,青壮历艰辛。
岁月生银发,风霜刻皱纹。
吃穿尚俭朴,劳动最辛勤。
做事细筹划,为人有善心。
发言常讲理,态度又温馨。
常到村边转,喜欢田野巡。
情迷梆子戏,擅拉板胡琴。
事事帮儿女,常常助近邻。
家中勤打扫,室外爱强身。
生活有规律,健康无累人。
今逢踏秋日,更忆父亲恩。
评
/p>
起句"我的老爹爹"即非诗语,也非歌词,注定这诗顺口溜的风格。但整体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也不失为一首好的当代乐府。
(丁彦兵)
3
古城
●刘东方
一弯新月一杯酒,一人独酌一江秋。
一行归雁一空碧,一岭枫色一径幽。
一丛篱菊一树桂,一湾滹水一扁舟。
一山登高一目尽,一束茱萸一丝愁。
一街寺塔一方院,一缕梵音一磬悠。
一年重阳一朝至,一城古韵一曲讴。
评
/p>
标题《古城》,从"滹水"看也似说正定,但有许多语言却与正定无关。如"一江秋","一岭枫″,"一山登","一树桂"等等,皆非我正定之景也。文不对题,则差之千里矣。
(丁彦兵)
4
重阳
●王志敏
九九重阳岁,登峰岱岳雄。
天高归雁小,海阔水流东。
锦邑朝晖艳,烟村夕照红。
引吭歌泰宇,击壤舞春风。
评
/p>
重阳登高,古之习俗也。此诗颇有杜甫《望岳》之味道。“天高归雁小”一句胜似天高云淡之意,从中体现诗人此时情怀之浩荡。微有瑕疵:二句读来拗口。尾句“春风”虽有寓意,但用在秋日登高之处读来有些让人觉得过于突兀。
(房永华)
5
重阳登陵山望远
●王增月
彳亍危岩侧,云高眼界宽。
秋深荒岭瘦,谷旷野风寒。
人老童心盛,霜浓栌叶丹。
惜无留宿处,去否几盘桓。
评
/p>
登临峰顶,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情怀。高处,总有那种让人心胸开阔之感。“秋深荒岭瘦,谷旷野风寒”。这一联虽是对风景的描述但也体现出作者那种开阔的胸怀。尾联更是对美景的一种赞叹。虽无实景描述可也说出了作者此时心愿。表述到位,刻画内心淋漓尽致。微有瑕疵:“荒”与“寒”字所带情感稍显伤感,与主题不符。
(房永华)
6
重阳二首
●张云英
一
节气又重阳,枫丹绣太行。
长天归雁阵,浅水走河床。
晓镜知庚岁,清宵觉暖涼。
小庭新蕊好,莫负菊花*。
二
重阳村里院,阶下菊花遍。
唤友并呼朋,推杯兼换盏。
灯光总是明,诗语无曾厌。
临走稚童呼,欢迎来吃饭。
评:
第一首开篇大气,二联延续,三联转为对此事节气的描述,尾联抒情,对此时景色赞赏,整体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中两联四平头,且节奏雷同,导致整诗有些不稳,四句语言稍有白话,拖累整篇。“小庭”与前文脱节。
第二首读来,让人耳目一亮,是仄韵诗。仄声字作为诗韵,表达的情感是较为奔放的。此诗反其意而用之,整体有俏皮诙谐之味。不过相对来说,语言有些过于跳脱,有打油诗或说曲味道,如尾句。另“盏”字不押韵,读到此处,让人觉得气势一滞。
(房永华)
7
秋日
●房永华
已是青青褪,浑将暑气忘。
秋来风渐冷,雁去菊初*。
云色遮疏沐,蛩声彻野冈。
杯间余绿蚁,共我思长长。
评:
青葱褪去,暑热不再。秋风渐起,菊花已*。野外已有荒凉之意。对此景而思绪万千。景色描述到位,抒情虽未直接描述不过其情呈现在字里行间。口不言情却蕴含其中,耐人寻味。景色描述顺序合理,尾句带入人物,布局适当。七句“杯间”一词与前文连接不够顺畅。
(往事随风)
8
重阳赴云英师寓斋与众友醉饮
●文岳
秋约菊*后,相逢总一般。
流霞频换盏,诗语久经闲。
几阕飞霜韵,皆缘屋外山。
重阳何日再?冉冉暮云间。
评:
与友相约,美景相衬,把酒言欢,曲韵流觞岂不快哉?首联点名主题,颔联承接自然,颈联继续阐述。尾联则是对此事的抒发观点,并带入作者情感,是作者对此事件的一种憧憬。布局合理,流畅自然。微有瑕疵:“般”为寒韵,此处格律尚待推敲。颈联对仗欠工。
(房永华)
9
重阳雨中登高
●邵贵宾
举目苍山远,云低草木深。
寒来风瑟瑟,叶落雨沉沉。
柳弱芙蓉暗,枫红客雁吟。
登高嫌日短,采菊赋秋心。
评:
秋时雨日登高,风色寒凉。登高望去,满目苍苍。诗人所感也随之而来。“苍”、“深”、“寒”、“萧瑟”、“沉沉”、“弱”、“暗”等字,奠定了伤感基调。总体来说,安排合理,景色描述到位且融入情感。“吟”字清新,用此不合适,尾联亦如此。在情感上,前后有些不大协调,衔接尚待商榷。
(房永华)
10
寒露又重阳
●褚永奇
气冷荷残叹岁华,断鸿声里暮云斜。
秋风瑟瑟催红叶,白露盈盈映月牙。
播种谁家巡四野,怀情故里看山楂。
便知时老人无老,待到重阳就菊花。
评:
“残荷”、“断鸿”、“红叶”、“白露”,秋景次第展开,由日暮转到晚上,前两联景物堆砌过多,时间变换较突然,转句接着写所见之景,农人在麦田忙碌,到此抒情主体还是统一的,可以理解为“我所见”,可是看山楂的是谁呢?如果是“我”,晚上看山楂的同时还看到了那么多景物,让人费解;如是别人,“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点不合逻辑。其实从结句看,“就菊花”、抒情主体还是“我”。整体章法有点乱,气脉散。
(周悦勤)
11
重阳
●褚永奇
光阴荏苒又重阳,雁字回时露影长。
放眼龙山思落帽,赋诗陶菊*飞觞。
景公何必古人叹,今我从无宋玉伤。
休把茱萸插潘鬓,试观红叶一张张。
评:
此律意在表现潇洒旷达情怀。颔联“龙山落帽”用孟嘉典,意在表达面对萧瑟之秋淡定自若的态度,颈联第六句用宋玉悲秋之典,写自己不赞成宋玉的做法,认为应该在秋景中尽情沉醉享受。此律多用典,但痕迹过重,中二联诗意未宕开,过于接近。
(周悦勤)
12
重阳登高
●张建林
秋月清风白雁天,霜寒铺地菊初怜。
爱谈庄老逍遥客,曾比稽陶醉酒仙。
兰瘦云山高士寄,肠枯曲奥广宫延。
登临非为歌凭远,已放舒狂落照边。
评:
此律意在表达自己不受外物影响,追求宁静高洁的态度。造景清幽,人物形象淡泊超脱,用笔洗炼。结句“舒狂”一词与前面人物形象有点不协调。
(周悦勤)
13
醉重阳
●韩建爽
远眺高临意气苍,秋兰侧佩溢清觞。
光流水泻林澄碧,酒醉歌狂菊尽黃。
论古斯期多乐事,于时则驾度重阳。
桑榆莫道韶华短,泼墨吟诗景色长。
注:
1、论古斯期:《兰亭集序》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期,与古人期会也。
2、于时则驾:《老子韩非列传》云,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评:
此律首联写登高望远,把酒临风,颔联写所见之景,颈联用典,是由眼前之景联想到的,表达重阳这天是令人高兴庆祝的好日子。尾联抒情,表示不辜负这美好时光。全诗气脉畅通,情感健朗,表达了一种“有花堪折直须折”的惜时情怀。
(周悦勤)
14
重阳秋游
●常功贤
西岭初霜染彩屏,涧溪碎浪冷喧声。
拾阶缓步观红叶,踏砾屈蹲戏甲虫。
水韵山风熏目醉,民俗神话触心惊。
枫菊不逊春华艳,恋住夕阳颂晚情。
评:
此诗为新韵。首联写眼之所见,色彩明丽,同时也有听觉描写,动静结合,景物富于立体美感。中二联写登山之乐,“心惊”一词似表意不准确,结句转入抒情,自然妥帖。“晚情”有生造嫌。
(周悦勤)
15
重阳节再访大寨感怀
●常功贤
虎头山上度重阳,忆旧追新叹以慷。
三载三征狼掌壑,百回百剪凤屏妆。
愚公代代移山奋,精卫朝朝填海忙。
红色基因长接力,与时俱进谱华章。
评:
此律豪迈。开头点题,颔联承接很紧,回忆往昔岁月,颈联怀念大寨精神,尾结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信念。“基因”用在这里不知是否妥当?
(周悦勤)
16
重阳寄远
●常功贤
日循*道雁南翔,重九登高拜梓桑。
幸得常闻祥讯暖,依稀偶梦厄风凉。
千山有隔心无隔,万水无航意有航。
今料茱萸均插遍,天涯唯我暗吟觞?
评:
此律是一首怀乡之作。写游子对家乡绵绵不绝的思恋,即使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断。结句气势稍弱。
(周悦勤)
17
思二首
●李雪来
盼归
不觉时光到重阳,一天更比一天凉。
征夫久别家门冷,孤雁飞离思绪长。
院里有声风落叶,梦中无语露凝霜。
小儿常问归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