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移花接木手段齐白石的栩栩蘧蘧古泉说 [复制链接]

1#

白石老人与中国嘉德的因缘甚深,几乎每一场都有非常精彩的作品呈现,此次春拍也不例外,而且非常难得的是几乎囊括了齐白石的每个重要时期,不论是初学金农时模仿得惟妙惟肖的《白梅》,亦或是尝试变法时送给好友齐如山的《荷花四屏》,还有经历着人生变革、往还京湘时的《栩栩蘧蘧》、《蟹坛菊芳》,以致变法成功、名扬四海时期的《荔枝蜻蜓》、《眉寿》,另外还有出版在唯一一本由他亲自选审出版的作品集中的《墨虾》,最后还有一组《最后的辉煌》,是齐白石极晚年的作品,可见其返璞归真的心性,出版著录累累,恰是齐白石晚年艺术的沧海遗珍。

齐白石烛鼠图

齐白石(-)

镜心设色纸本

×33.5cm

RMB:2,,-3,,

题识:老鼠愿人富,为己心非良。蜡烛有好心,常照吉人寿命长。八十七岁齐白:石画并题。

钤印:借山翁、白石

鉴藏印:长石斋藏、王季迁海外见名迹鉴藏印

展览:“艺术西湖·国际水墨博览会”,年。

出版:1.《画坛拾微》,第40-4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年版。

2.《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第5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年版。

3.《长石斋珍藏集》,第40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版。

4.《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第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年版。

5.《艺术西湖·国际水墨博览会》,图编B11,年版。

说明:王季迁旧藏。

来源:香港拍卖会年,第号。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衰年变法”之后,其绘画已经进入雅意、清高的艺术境界,此幅《烛照吉寿图》为其87岁时所作,最见“老小孩”的天真、可爱,即齐白石所谓“一代精神属花草”的寄托。这种思维方式和他作诗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把春雨梨花视作垂泪送别是同样的构思方法。在白石老人的笔下,现实生活中的害鼠奇迹般地变为审美形象,就像几乎每个孩子都曾听母亲唱过的那首歌谣一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在现实生活中,在有害的动物身上,也有着在造型上、形象上可爱的一面。

齐白石的绘画拥有很强的民俗性,大多体现为对民间艺术的直接继承,一如本幅的题款立意,诗以言志,物以寄情。常见齐白石画龙画凤画牡丹,而以画老鼠讨吉利,却也是罕见的。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的局限,很少有人以老鼠为题作画,而从农村长大的齐白石,对老鼠的感情就更不一样。诚然有着“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饱”这种对鼠子的憎恶,但更多是玩赏鼠子的乐趣。儿时庭院的仓鼠,庄稼内的田鼠,都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过乐趣。故此,也便有了此幅《烛照吉寿图》。

画中题款言:“老鼠愿人富,为己心非良,蜡烛有好心,常照吉人寿命长。”诗中有诗,画中有画,意中有意,味中有味,将普通的艺术素材转为感人的艺术形象,然而又处处合于艺术情理,寄情于无意之处,毫无揉造之感,平凡的事物一经升华,也就变得不平凡了。可见《烛照吉寿图》在齐白石同类题材中有难以替代的魅力,更是艺术家化丑为美的天才想象产物,令人拍案叫绝。

齐白石栩栩蘧蘧

栩栩蘧蘧

立轴设色纸本

×33cm

RMB:1,,-2,,

题识:(一)栩栩蘧蘧。借山吟馆主者画意。(二)无计安排返故乡,移干就湿负高堂。强为北地风流客,寒夜孤灯砚一方。尘情删到我都无,犹有稽生懒未除。商也能为启余者,残灯古砚旧家书。白石又题。

钤印:老白、木人

齐白石在30岁开始热衷于作诗,在这方面很勤奋。“余少工木工,蛙灶无著处,恨不读书。工余喜读古诗,尽数十卷。光绪庚子(年)二月始借山居焉,造一室,额曰借山吟馆,学为诗数百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吟馆,可见对作诗是多么喜爱了。

齐白石的诗,朴素直白,直抒胸臆,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强调性灵的抒发。在《白石老人自传》中他自评自己的诗:“我作诗,向来是不求藻饰,自主性灵,尤其反对模仿他人,学这学那,搔首弄姿。但这十年来,喜读宋人的诗,爱他们清朗闲淡,和我的性情相近,有时偶用他们的格调,随便哼上几句,只因不是去模仿,就没有去作全首的诗,所哼的不过是断句残联。日子多了,积得有三百多句。”齐白石自己说,他的诗不求藻饰,自主性灵,在性情上更喜欢宋人的诗,因为清朗闲淡的风格与自己颇合。

自年来到北京定居卖画后,齐白石的离乡之愁,都借诗喷薄而发。“及至都门,重居法门寺僧舍,以卖画刻印为活计。朝则握笔把刀,日不暇给。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谁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离别,戚友不得相见?枕上愁余,或作绝句数首,觉忧愤之气,一时都随舌端涌出矣。平时题画,也多类斯。故集中所存,大半直抒胸臆,何暇下笔千言。”

本幅《栩栩蘧蘧》即写题画诗之一:“无计安排返故乡,移乾就湿负高堂。强为北地风流客,寒夜孤灯砚一方。尘情删到我都无,犹有稽生懒未除。商也能为启余者,残灯古砚旧家书。”画中诗句寄情,言志,喻理,联及他的生活经验、个人与家庭遭遇,成为我们读懂、理解白石老人的一条重要途径。

题诗下方绘蝴蝶兰数株,颜色清幽淡雅,经营布局极具匠心,疏密虚实,参差有致。两丛蝴蝶兰错落交叉,亭亭玉立,或含苞待放、或昂首怒放,或俯首低垂,自有一种朴实优美的姿态和卓然风骨流露其间。齐白石画盛开的蝴蝶兰,以淡色铺底,深色线条勾画筋脉,融洽无间,寥寥数笔,清新自然的形态便跃然纸上,给人以唯美的想象空间如沐春风,仿佛顷刻间能闻到兰花的芬芳。茎叶之描绘,以法书之草率行于纸上,采取没骨画法,以淡墨写枝,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点叶,趁其未干,复以重墨勾出叶筋。又于花叶上以赭石加墨绘出蚱蜢一只,完全融入其中,但又能很难不让人注意到,让它鲜活于纸面,成了点晴之笔,使画面生机陡然盎然。整幅作品出枝布叶,错落有致,浓淡相间,是典型的大写意风格。其用笔融入了篆籀之法,以长锋羊毫悬肘挥写,用笔雄浑健拔,真力弥漫,金石气浓郁。整幅画用墨淋漓滋润,明透而不浅薄,弥久益新,堪称一绝。

齐白石梅寿

梅寿

镜心设色纸本

66×34cm

题识:白石老人八十五岁时客京华。眉寿。白石又篆。

钤印:木人、齐大

齐白石的桃不同于吴昌硕的金石趣味,显得十分清新、质朴。白石老人夸大了桃与叶子的比例,这种夸大的手法借鉴了民间艺术。而他又能融文人画笔墨于民间趣味之中,使得这幅画既具有民间艺术生动活泼的特色,又具有文人画疏朗秀雅之气质。

这幅作品中鲜艳欲滴的两颗大寿桃均用没骨画法呈现,墨色桃叶以水墨相破之法成之。白石老人画桃偏爱暖色,洋红的桃子在他的笔下有笔意,有笔痕,有重轻,有浓淡。在传统写意画中,色彩只是辅助手段,而在齐白石笔下,色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众多颜色中,他尤喜洋红,他曾自己说:“外邦颜色有西洋红,其色夺胭脂,余最重之”。他虽喜用纯度较高的颜色,但又主张“古艳绝伦”、“艳不娇妖”,诣在追求艳中求雅,雅俗共赏的效果。

而齐白石的梅花参以青藤、八大、金冬心、黄慎、郑板桥、李复堂、吴昌硕等诸家笔法,在历代大师的绘梅画作前,他曾感叹“画梅秀劲独杨补之,奇特独尹和伯,苍老独吴缶庐,此三君皆绝伦,吾别无道路可行矣”。后其将大写意画法与记忆中梅花的自然之态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强悍的梅花之法。画中梅枝以力透纸背的金石笔法写出,遒劲有力,显示出一种铸铁般的效果。梅花直接以纯度很高的朱砂写之,花瓣以没骨法画出,以一笔色度的深浅表现出花瓣的饱满娇嫩,花蕊则以墨笔点之。整幅以书法笔意将梅花的枝干与花瓣串联起来,笔力雄劲,色彩鲜艳,尤其彰显了梅花的一身傲骨,令观者的精神也受到鼓舞。

齐白石荔枝蜻蜓

荔枝蜻蜓

66.0×34.5cm

RMB:1,,-2,,

题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璜作。

钤印:白石

自题画盒荔枝。寄萍老人齐白石篆。钤印:齐大

出版:《画人齐白石》,杉村勇造,日本求龙堂,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东来图画之日本散珍集萃专场,第号。

齐白石对荔枝的喜爱或许来源于他早年“五出五归”的游历生活。他曾三客钦州,对荔枝一见钟情,与钦州友人共赏荔枝,盛赞荔枝为“果中之尊”、“果中之王”。《白石老人自传》所记:“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见田果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

齐白石还曾言:“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图第一”,并赋诗:“自叹中年何苦思,七言四句谓为诗,一朝百首多何益,辜负钦州好荔枝。”又有“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的诗句,由此足见白石老人对于荔枝的喜爱。

本幅《蜻蜓荔枝》,绘一竹篮盛着沉甸甸的鲜红荔枝果,丰硕的果儿几欲将竹篮挤破,上面还悬挂著一串红彤彤荔枝,令人垂涎欲滴。其设色艳丽,果实以洋红描红,运用色点来表现荔枝独特的粗糙质感,并利用色彩的浓淡来塑造对象的阴阳向背和层次。画中竹篮提手仅用一根苍劲有力的墨线勾勒而成,篮框部分也只用淡墨侧笔平涂,大约其意,把大部分面积都让给了红荔。“红荔”与“红利”同音,意含吉利,使整幅画洋溢著热烈与喜庆的气氛,充分表达了白石老人对荔枝的赞颂。东坡居士评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应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然而白石老人的这幅《红荔图》,虽未题诗却诗意盎然,真可谓“画中有诗”。

齐白石红梅

红梅

×34cm

RMB:,-1,,

题识:九十二岁白石老人著色。

展览:“齐白石和他的著名学生李可染和黄永玉”纪念展览会,捷克布拉格,7年10月17日—11月3日。

出版:1.《齐白石画集》(捷克版),图编,约瑟夫·海兹拉尔著,年版。

2.《中国彩墨画集》(捷克版),图编46,约瑟夫·海兹拉尔著,年版。

3.《中国海派名家画集》(伦敦版),图编46,约瑟夫·海兹拉尔著,年版。

4.《中国彩墨画集》(英文版),图编46,约瑟夫·海兹拉尔著,年版。

5.《近代中国画选》(台湾版),图编40,年版。

6.《齐白石和他的著名学生李可染和黄永玉》(捷克版),第19页,约瑟夫·海兹拉尔著。

7.《北京画院学术丛书——齐白石》,广西美术出版社,年版。

说明:约瑟夫·海兹拉尔旧藏。海兹拉尔,捷克著名汉学家,齐白石研究专家。

约瑟夫·海兹拉尔博士(JosefHejzlar,.1.21—.1.4)——美术史家、汉学家、翻译家、文学家。生于捷克共和国的捷斯卡·斯卡立次市(eskáSkalice)。年,海兹拉尔毕业于布拉格工艺美术学院,—年在北京大学和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留学(学习中文、历史、文学、美术史)。在北京大学与李玳君相识,结婚。回国后,海兹拉尔在捷克查理大学哲学院获得汉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在从事工艺美术的同时,海兹拉尔先生也从事东亚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对中国现代艺术、尤其对齐白石艺术的研究,提议并推动了齐白石的艺术跨入世界文化艺术名人行例,也向欧美各国读者介绍中国版画,民间艺术,绘画艺术等等。他于年出版的《齐白石》一书荣获当年出版书籍的最佳奖,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好评。

7年10日17日,海兹拉尔在纪念齐白石逝世五十周年展览开幕现场,其身后即为本幅作品。

本作品在展厅布置的场景。

梅花是齐白石喜欢的题材,一方面是因为其象征着高洁的情操,其画梅诗日:”齿摇不识孤山月,每对梅花汗满颜。”另一方面,梅花是齐白石对于故园的回忆,寄托着他的浓浓乡愁。年,齐白石因家里添丁,星斗塘老屋日渐窘涩,故携妻儿搬到梅公祠。关于梅公祠的梅花,齐白石在《自述》中记道:“莲花塘离余霞岭,有二十来里地,一望都是梅花,我把住的梅花祠,取名为百梅书屋。我做过一首诗,说:‘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二十里中三尺雪,余霞双屐到莲花。’梅公祠边,梅花之外,还有很多木芙蓉,花开时好像铺着一大片锦绣,好看得很。”

海兹拉尔与黄永玉一家在大雅宝胡同

海兹拉尔撰写的捷克文版《齐白石传》

这种对于梅花的生动记忆始终贯穿在白石老人的一生中,他甚至镌刻有“知我只有梅花”、“犹有梅花是故人”等印文。他每次画梅,常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如《题画梅》一诗所表达的:“疏影黄昏月色殊,老来清福羡林逋。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看梅忆星塘老屋,妻子分离归去难,四千余里路漫漫。平安昨日家书到,画出梅花色亦欢。”

约瑟夫·海兹拉尔先生

齐白石的梅花参以青藤、八大、金冬心、黄慎、郑板桥、李复堂、吴昌硕等诸家笔法,在历代大师的绘梅画作前,他曾感叹“画梅秀劲独杨补之,奇特独尹和伯,苍老独吴缶庐,此三君皆绝伦,吾别无道路可行矣”。后其将大写意画法与记忆中梅花的自然之态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强悍的梅花之法,即如此幅。画中梅枝纠缠在一起,梅枝以力透纸背的金石笔法写出,以浓淡区分前后层次,遒劲有力,显示出一种铸铁般的效果。梅花花瓣用洋红以没骨法画出,以一笔色度的深浅表现出花瓣的饱满娇嫩,花蕊则以墨笔点之。整幅以书法笔意将梅花的枝干与花瓣串联起来,笔力雄劲,色彩鲜艳,尤其彰显了梅花的一身傲骨,令观者的精神也受到鼓舞。

齐白石最后的辉煌

最后的辉煌

立轴、镜心设色纸本、水墨纸本

葫芦:×33.5cm

书札:34.5×16.5cm

游鱼:34.5×34.5cm

红梅:24.5×35.5cm

RMB:6,,-8,,(4)

题识:(一)白石老人。钤印:白石

(二)予愿搬回跨车胡同老屋,数十年生活计等计习惯,儿辈宜善体老人心意。乃翁示。

(三)九十六岁白石。钤印:白石、悔乌堂

出版:

“游鱼”出版于:《最后的辉煌—走进齐白石晚年的艺术世界》第页,荣宝斋出版社,3年版。

“红梅”出版于:《最后的辉煌—走进齐白石晚年的艺术世界》,第54-55页,荣宝斋出版社,3年版。

“葫芦”出版于:1.《文化人影记丛书齐白石卷》,第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年版。

2.《荣宝斋》杂志,2年第1期。

3.《最后的辉煌—走进齐白石晚年的艺术世界》,第86-87页,荣宝斋出版社,3年版。

“示儿书札”出版于:1.《20世纪书法经典齐白石卷》,第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年版。

2.《最后的辉煌—走进齐白石晚年的艺术世界》,第-页,荣宝斋出版社,3年版。

齐白石是中国画的一个象征。某种程度上,他象征了中国画的一代历史高度。他和他的艺术也象征了中国画的传统意义的“最后的辉煌”。齐白石晚年绘画的特殊性,更为集中的体现了个体的生命积累与文化积淀。齐白石的晚年作品市场上甚为稀有,此四帧精品,恰是齐白石晚年艺术的沧海遗珍。

3年秋季,中国嘉德举办了《集珍——三家藏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中国书画》专场,本件作品中的书法、梅花、葫芦三帧,皆释出自此专场中的《箩筛居主人收藏齐白石晚年精品》部分,至今已逾十载,今春“回嘉”,令人动容。据萨本介先生所著《最后的辉煌》一书中介绍,本组拍品中《游鱼》,原藏者为张谔先生。

张谔(.5—.5),江苏宿迁人,擅长漫画。年入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后转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年参加中国美术家联盟为执行委员。曾任《漫画与生活》、《中华月报》美术编辑,《漫画阵地》主编,《民族生路》出版人。年后曾在武汉及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发表大量漫画作品。年任延安《解放日报》美术部主任。举办三人讽刺画展。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