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Photo/elitepic/945.html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利用睡觉前的时间,再加上暑假的时间,今天终于把西游记看完了。
小时候对西游记并不感兴趣,认为西游记就是:来了一个妖怪,被孙悟空打死了,又来一个妖怪,又被孙悟空打死了,很没意思。这次是因学校同读一本书活动安排了读西游记,我就趁着大好形势,开始了阅读。
阅读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这书难懂,我对这书也有点发怵,因为最近比较喜欢历史,于是选择从第九回开始看起,本回第一句话是:此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这部分让我明白了西游记中的唐王就是有名的李世民。这本书里的诗词特别多,不好看懂,我是耐着性子看下去的。读到太宗梦中遇到泾河龙王求救之后,朝堂上召集文官:房玄龄、杜如晦、徐世茂、许敬宗、王珪等,武官:马三宝、段志贤、殷开山、程咬金、刘洪纪、胡敬德、秦叔宝等,这些人里,有些人名我都没听过,就魏征倒是课本上学的比较多了。
到第10回的时候看到了《烂柯经》,里边有几句话: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战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专门百度查了一下意思,抄到了书上,现在看来还不是非常懂。就是知道了烂柯经就是下棋的经验。后来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后,太宗晚上睡不好觉,派了秦叔宝与尉迟恭(胡敬德)把守宫门,后来怕难为秦、胡二位将*,于是就召集巧手丹青,将二维将*的像画好后,贴在门上。夜里竟然没事,这就是门神的来历。看到这里,感觉真的是学习东西了。
在接下来,太宗地狱还*后,提到了“度孤*萧瑀正空门”,这里的萧瑀是当时的宰相,这个名字我没听说过,我只知道魏征是宰相,于是百度了一下,这个人的身份还是很高贵的,姐夫是隋炀帝杨广,在隋唐史中地位很重要,太宗专门写过一首诗《赠萧瑀》盛赞萧瑀的仁德。诗的内容如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后来菩萨与木叉来寻取经人,提到西方有大乘佛法三藏,太宗于是就指经取号,让玄奘号作“三藏”,这是我才知道了唐三藏名字的由来。整本书,印象比较深,并且推荐给弟弟的有两处:一: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在观音院,老僧问三藏有何宝贝,三藏说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而行者却说,自己有件袈裟是宝贝,此时三藏提醒: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人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如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为了谋得袈裟,准备晚上把唐僧师徒连马一火焚之……这个道理到现在也是如此,做人在世,谨记这个道理:不要斗富,不要炫富,否则你的行为诱发了别人的贪婪的心、算计的心,就会惹祸上身,损人害己。
第82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猪八戒被二个女怪抡起抬水的杠子,连打了三、四杠,跑回来对悟空说:“哥啊,回吧,妖怪凶。”行者问:“怎么凶?”八戒:“我看见两个女妖精,只叫了他一声就被他打了我三四杠子!”行者道:“你叫他什么?”八戒:“我叫他做妖怪。”行者笑道:“打的还少。”八戒道:“谢你照顾!头都打肿了,还说少哩!”
然后行者就给八戒讲了一番道理,听来很是道理
行者道:“‘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他们是此地之怪,我们是远来之僧,你一身是手,也要略温存。你就去叫他做妖怪,他不打你,打我?‘人将礼乐为先。’”八戒道:“一发不晓得!”行者道:“你自幼在山中吃人,你晓得有两样木么?”八戒道:“不知。是什么木?”行者道:“一样是杨木,一样是檀木。杨木性格甚软,巧匠取来,或雕圣象,或刻如来,装金立粉,嵌玉装花,万人烧香礼拜,受了多少无量之福。那檀木性格刚硬,油房里取了去,做柞撒,使铁箍箍了头,又使铁锤往下打,只因刚强,所以受此苦楚。”八戒道:“哥啊,你这好话儿,早与我说说也好,却不受他打了。”
其中的道理精辟,那文字读来,温玉凉泉,润彻心腹。
印象最深的是,看到这部分时,我给远方的弟弟联系了一下,把前两部分文字发图片给了他,只希望远在他乡工作的弟弟看后,有所启发,能理解作为姐姐的我对他的担忧。
另外有个故事也让我印象很深,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龙王给行者讲的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原文如下: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行者见他催促请行,急耸身,出离海藏,驾着云,别了龙王。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尊师重道,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成大器。我觉得可以讲给学生听,很好的故事。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看的过程,虽然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收获,但我还是在疑问,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到底何价值,能被称为“四大名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翻到了前言部分,这部分总共29页,因为我喜欢对里面提到的历史人物、故事进行查阅,所以看得很慢。但是看完之后还是有很大的收获。1: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跟《红楼梦》、《儒林外传》那样由作家个人写成的情况不同,跟《水浒传》、《三国演义》却有类似之处,其故事都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多人的记述或创作,最后由一位作家做了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的。2:我在看前言之前,有个感觉,西游记是在向老百姓宣讲佛教,让佛教逐渐根深蒂固的种植到老百姓心中。后来看了前言才发现这是与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的。《西游记》对宗教,特别是对道教进行了嘲弄和讽刺,作品里写到的道士都是反面角色,通过对他们的揭露,斥责了妖术的虚妄,道教的可笑。是因为作者所处的年代正是嘉靖帝明世宗朱厚熜年间,嘉靖帝迷信道教,不理朝*,国家大权落在内阁首辅严嵩的手里整个国家乌烟瘴气,作者非常反感。3、前言中也批评了作品很多地方露骨的宣扬了佛法无边、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宗教迷信思想。4、《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在取经师徒四众中,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适就比较差。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化较贫弱,而且作者在描写他的性格特征时,采用的也常是单调、重复的手法。如写他的软弱无能、胆小畏难,不是写他“纷纷落泪”、“*飞魄散”就是说他惊得“坐不雕鞍翻根头跌下白马。沙和尚的形象就显得更为苍白模糊,缺乏鲜明的个性。看来,编述神奇生动有趣的故事吴承恩是很擅长的,但比起施耐庵、曹雪芹在同一部小说里塑造出成群的使人读了不能忘记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西游记》在这方面就逊色了。
另外,唐僧师徒在最后论功受封时,对于八戒,如来是这样说的“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这里我当时很纳闷,记得电视剧里都是沙僧在挑担,我还专门又查看了西游记的电视剧里,真的是沙僧在挑担子,后来我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原来电视剧里是骗人的,原作品中,多次提到是八戒在挑担子,如
第二十五回:八戒挑著担,沙僧拢著马,径投西路而去。
第三十六回:猪八戒挑著行李,沙和尚拢著马头,孙行者执了铁棒,剖开路,径下高山前进。
第三十九回:行者问:“八戒,你行李有多重?"八戒道:“哥哥,这行李逐日挑著,倒也不知有多重。
第一百回:呆子挑著担,沙僧牵著马,行者领著圣僧,都按下云头,落于望经楼边。
全书中至少有十几处是描写八戒挑担子的情节,当然,也有不少地方描述沙僧挑担,但是结合前后文看的话僧更多的是帮忙。如第五十六
僧更多的是帮忙。如第五十六回,“猪八戒卖弄精神,教沙和尚挑着担子,他双手举钯,上前赶马。那么沙僧主要在做什么呢?在受封的时候,佛祖说"沙僧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可见,我们眼中好吃懒做的八戒,也是个勤勤恳恳的好同志呢。
李卫华,济源高级中学物理老师。从教20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努力研究物理教学工作,用爱心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先后三次在市级优质课获奖,曾获得市高中教学先进个人、市文明班级、市模范女教师、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每个孩子都值得老师喜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