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为什么有几千年的植树历史,植树节 [复制链接]

1#

惊蛰过,春分临,又到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啦。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伙伴。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比如印度把每年7月第一周定为植树节;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也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州地理位置、气候差异太大了,全国并没有统一日期。

中国选择万物萌发的3月12日作为植树节,也是有一段历史的。年,凌道扬、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有感于国家“重山复岭,濯濯不毛”,上书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又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从留下的文字来看,我们的先人很早就知道要种树了。

据《尚书·舜典》记载,早在舜禹时代,就有了虞官。舜辅助尧帝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了。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到了太庙和四方的诸侯百官商议*事。在任命伯禹做了宰相,弃为农业部部长,契为教育部部长,皋陶主管司法,垂、殳斨和伯与主管工部后,舜又问了,谁掌管我们的山丘草泽的草木鸟兽呢?诸侯大臣们一致推荐了伯益。舜帝也挺爽快,那就你来管吧。于是华夏大地上有记载的最早一任林业部部长也就有了。

至于林业部部长履职如何,《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记载,伯益担任虞官时主持开发了山林川泽,益主虞,山泽辟。大概还是干得不错的。

西周时期,国家专门设立了山虞、林衡来管理山林,规定孟春之月、季夏之月,大概就是现在农历的1月、4月,公历的2月、5月,禁止伐木和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连棺材都不给。

多年前的《诗经》还记载有人们植树的情况:树之榛粟,椅桐梓漆。说的是卫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宫室,种有榛、粟、椅、桐、梓、漆。

到了秦朝时期,国家规定,各大街小巷两旁,务必种上绿树。贾山在《至言》里便说了: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于青松。

唐朝时候,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空前繁荣,因而,朝廷明令在驿站之间植树,以荫行旅。

不仅仅是*府,当时连在民间颇有名气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大腕都积极站出来参加植树造林,为保护环境鼓与呼。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李白种树大概比较崇尚自然法,种了一棵桃树,也没有去浇水治虫服侍它。没想到,这树生命力还挺强,让一向不羁的李太白都小小惊讶了下,于是专门给它写了首诗。

杜甫也爱种树,并且很认真。在安史之乱后他到四川成都筑造草堂,为了居住环境美一点,还四处寻找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以后,他亲自栽种,写下自己植树感受:独绕虚斋径,常待小爷柯。幽荫成颇杂,杂木剪还多。

柳宗元,跟他的姓一样,痴爱柳树。后来,又偏巧到了柳州任刺史。于是,就带着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种得高兴了,一挥笔,写了首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到了宋朝,*府把植树和农民纳税、官员晋级挂钩起来,当时规定垦荒植树的农人可以不缴田赋,植树成绩好的官吏可以晋升一级。

东坡先生任杭州刺史时,带领百姓修浚西湖,还在湖堤上种了不少树,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现在西湖著名的景点苏堤春晓少不得有他一份功劳。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一即位,就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当时颁布的《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二十株。若土壤不合适,还可以改种榆树、柳树,当然只有种活了才能算数。

明清时代,要求植树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号令天下广植桑、枣、柿、栗、桃。清朝则要求,地方官员必须加强对植树造林的宣传,劝导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牛羊践踏及盗窃。

回顾完了中国植树的历史,下面一起来看看“植树节”三个汉字有趣的历史演变。

“植”和“直”为何意思大不同

植为形声字。从木,直声。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植,户植也。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

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墨子·非儒》

夏屋宫驾,县联房植。――《淮南子·本经》

第二个意思是木柱。如: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墨子》。

第三,引申为支柱,柱本。如: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明·冯梦龙《智囊补》第四,通“志”(zhì)。志向如:上无固植。――《管子·法法》。注:“植,志也。”弱颜固植。――《楚辞·招*》

后来延申到栽种、种植;植物、植被等等。

说到植,还得说说“直”。《说文解字》里说:正見也。从从十从目。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鍇曰: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有不弯、竖的、坦率的意思,比如直线。除此以外,一般也可以表示径直。

直也通“值”,价值,钱财。如:或负其直,栋等即诱之攻剽。《明史列传第九十三;朱纨》

植只是用了直的音,但意思全变了。

“樹”简化为“树”,有点牵强

再来说说“树”字。形声字,,生植之总名。从木,尌(shù)声。本义为栽树。之后演化为木本植物的通称。又有培植、培养之意。如: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不过,“树”的繁体字“樹”尚能看出树的本义。不过简化成“树”,右半边为“对”字,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了。“对”的繁体字为“對”。對,从丵(zhuo;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口从寸。一只手拿着点燃的蜡烛,有“向着”的意思。本义为应答。后演化为相对、相当、掺和等诸多涵义,怎么也和植物挂不上钩,也很难让人想起本字“樹”。

写“树”的繁体字“樹”,千万不能想当然地把右边“对”的繁体“對”写上。很多繁体字,记得偏旁部首的繁体,组合而成就可以,不少要因字而异。

“节”的本义原来是竹节

节(繁体莭),属于常用字。是形声字,繁体以“竹”为形旁,“即”为声旁。“节”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两个读音。本意是竹节,引申指木节,又引申指事物的分节、分段。引申指节日。因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之意。“节”又引申作动词表示节制,特指节省用度。由此引申为摘取的一部分。在古代还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以上都读作jié。有另一音“jiē”,仅用于“节骨眼”、“节子”。

以下为节的本义: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传》

此后演变为用于分段的事物或文章、节日、节约等诸多涵义。

節简化为节,比较合理。莭简化后,声旁“即”省作“卩”,形旁改为“艹(草)”。因为过去的節就有异体字:卩、卪等等写法。

节字来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