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客舍青青柳色新古诗词为何爱用杨柳意象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中国美学的范畴体系可以说是以此为中心来展开的。杨柳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在诗词审美中有重要地位。

西方符号学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很久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语码,令人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

杨柳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不仅出现频律高,且意蕴独特,具有多种意象性,而这多种意象又都能被国人普遍接受,在不同的诗词中出现,传递出来的不同联想,都被做为同一物象不同载体形式的语码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杨柳这么受中国文人青睐呢?

柳文化起源

首先,中国早期的人类临水而居,柳性喜湿,生命力极强,分布广,易种植。因而柳很早就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至汉代时,宫廷民间,宅院堤岸,种柳已蔚然成风。种柳不仅美化环境,也有其实用目的,据宋代《开河记》载,隋炀帝开大运河时,时值盛夏,唯恐天气太热,翰林学士虞世献计,用垂柳植于汴渠两岸,一来树根可护河堤;二来可护停泊船只的人阴凉;三来牵舟之羊可食其叶。隋炀帝大喜,御笔写赐垂柳姓杨,这就是“杨柳”名字的来历。

由于柳在方方面面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与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们对柳越来越熟悉,渐渐把柳融入了精神生活。秦汉时期地质书《三辅黄图》记载,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送别。“柳者,留也。”从此,柳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人对柳有了感情,对柳的外形特性也体察得更深入,有了对柳的审美需求,柳的实用价值也逐渐上升为审美价值。

其次,由于柳的广泛种植,先秦时就有墓地栽杨柳和松柏的习俗。班固《白虎通义》卷十一引《春秋含文嘉》:

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在礼法初确立的周代,庶人地位很低,不仅没有坟墓高低的区刚,死后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作为标志。这也就成为扬柳最初悼亡意蕴产生的原因。《古诗十九首》有“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的诗句。

杨柳的外形特质

01、视觉感知的色彩意象。

颜色是诗人对外在世界的一种直观感受,诗歌创作抓住物象的色彩特征,更好地渲染出诗的意境。现代抽象艺术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精神。

在中国五行学说中,绿色对应木,有万物生机生长之意。易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和谐宁静之感。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柳色新”和“客舍青”两个色彩层面着笔,写出了一种清新和谐的氛围,与下联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形成了一种情与理的微妙冲突,是一种团圆和乐感受与不得不远行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诗歌有了一种艺术上的张力。

色彩意象的构建,对于诗歌艺术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感物起兴的外形意象。

柳枝是扬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修长的,让人们联想到情意长久,永久平安。产生了“异质同构”的对应效果。加上柳枝“倒插枝栽无不可活”的特点,这种超强适应力,对于离别之人有祝福之意,因而折柳送别成为离别诗常用的意象。”如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柳枝还有柔软纤细的特点,因此也常用来形容美女的身材。白居易有个歌妓,原名樊素,擅歌《杨柳枝》,加上腰肢纤细,被人叫“杨柳枝”,白居易曾为她写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柳叶也是诗词中常用到的意象。柳叶纤小,刚开始不受重视,自梁陈以来,才逐渐走入人们审美视野。梁简文帝《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诗》:“桃花红若点,柳叶乱如丝”。正是抓住了柳叶细长的特点来写的。

因柳叶纤长的特点,状似女子的秀眉,也常用于写女子面容的诗词中。如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梁元帝《树名诗》:“柳叶生眉上”。

柳絮也是重要的情感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柳絮,也叫杨花、柳花。柳絮是白色的,随风起舞,姿态若飞雪飘扬。《晋书》中就记载了才女谢道韫以柳絮拟雪的逸事:“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样的比拟非常形象,且恰到好处。

柳絮飘飞,朝去暮离的形象也常用来隐喻女子的身世飘泊。柳如是《杨白花歌》:“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暗指她被卖入周相国府一事。

成片的柳絮遮天蔽日,上下飞舞之态,也显得狂妄。于谦《残春漫书》:“杨花不解留春住,空逐东风上下狂”,则写出了其狂态,后也引申来形容人之狂妄。

杨柳的外形特征,是最早被留意到的形象,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找到了与人类微妙的联系,化作最初的诗词意象。

情感意蕴及人格象征

01广义的相思之情,这里说的想思是一种宽泛的相思。不仅指男女之情,也包括思乡、思念亲人等的感情。由于广泛种植杨柳,对杨柳的观察也渐渐由外观体察,转到对内在意蕴的延伸。

最早在诗经中《小雅.采薇》以杨柳传递士兵的思乡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杨柳的茂盛春景,来反衬士兵远在异乡的漂泊孤寂之感。乐景写哀的手法也由此发端。

隋朝无名氏《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借杨柳将惜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从地域原因来说,古代交通不便,亲友离别时最主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