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新诗的几点建议泗洲果园原创 [复制链接]

1#

怎样写诗和怎么把诗写好?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承认一个实事,那就是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诗歌的人不少,写好诗的人少。一个人要用自己的笔去写出千千万万个人的心里需求并引起共鸣,那你的文笔得有多优秀?阅历得有多深厚?

先回答写诗这个问题。

写诗具备的条件,这和诗人所处的条件,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文字灵性的把握和发掘能力,诗歌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法。对生活的感悟和洞悉力都有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你写诗,是想表达你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你经过归纳总结,又通过文字描述和艺术处理。然后称为一首诗。你想透过你的诗,来向人们传达你的新视觉观点。当你所经历的恰恰被和你有相同经历的人读了,他就会觉得,这个诗人写进了我的灵魂深处。把我无法语言表达东西,给写出来了,真了不得。

其实写诗,是个领悟和艺术传播的过程,说传播其实不标准,应该说是传释,传释是门学问,和比较文学相近。这样一说这个话题有点大,不知从何处说才合适。你想把你的经验和发掘通过你写的诗来传递给读者。能不能达到逾期的效果呢?答案是:很难。为什么呢?用盲人摸象来说比较好懂。就是把生活比作一头大象。

你对生活的领悟和发现,就像蒙上你的眼,去摸一个大象,你摸到了象尾巴,就觉得大象是个比较粗的线条壮。你摸到了大象腿,就感觉生活就像粗大的柱子。摸到了大象的肚皮,你就感觉像草原。大象那么大,你无法触摸它的全部。这就造就了偏见。很多人都蒙眼来一起摸,然后大家交流,竟然都不一样,明明是一个大象,怎么会出这么多结果?因为大家都坚信自己摸到的部分,就像生活和习惯,他坚信他自己经历过的并且很难改变。

回到写诗的作者,他摸到了大象腿,就写了一首诗,歌颂大象腿石柱擎天,天塔下来都无所畏惧。然后大家都去读,结果摸到尾巴的就会说,明明是个粗绳子,他写的是个啥玩意。摸到肚皮的也说了,一马平川,他写成啥了。摸到前腿的和摸到后腿的也有差别。这就是传释过程中需要克服一些问题,也是最常见的问题。要兼顾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你自己对生活的洞悉和理解是否全面和深刻,然后要解决你对表词达意的准确性,和艺术在表述过程中于道家空灵境界的完美结合。然后也需要读者有领悟和洞悉你通过文字释放出来内容和艺术美。哲学里提到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也适合作者和读者,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见解。增加阅历和经验,不断的总结和学习,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避免盲人摸象的偏见和误解。推广之,孙子兵法为何注家上千,说丰富和发扬也可以,假如孙子当时留下话,我这里的观点是表达这个意思的,请不要曲解成别的意思。不知道会不会引起见解之争。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人的作品,如泰戈尔,翻译出来的怎么差别那么大?有的读来文笔优美,诗意昂然,发人深思。有的读来结结巴巴,一盘散沙,简直就是词语堆砌。当然这取决于译者对汉语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印度语掌握程度,这是比较文学的范畴,此不多说。

说说境界和传意活动。

意象和事件的发生过程就是作者要传释的信息。让意象从一个自然的位置迸发,通过空间于事件对位和张力,来反眏各种情景和状态。我置身事外,运用语言的表达和分解物物各自独立却又浑然一体的自然现象,也就是道家的抱道而隐,任物自然。这样就达到了禅宗所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里没有作者的主观知性去干扰这几种内在个体的状态变化。一切任由自然而然的发生,但它局限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诗里面物象自然的演化,看不到有人为的迹象。花开花落自然演变过程。此时如果有人提醒花开了,花又落了。反倒是多余。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诗为何被推崇,有诗画入道的境界。当然现代诗也讲究这个。剔除描述性的语言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拾捡

一枚硬币

葡萄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脊背

这首诗里,鸟儿在做鸟儿的事,少年在做少年的事,葡萄藤是葡萄藤,海浪是海浪,物物各自独立,互不干扰,也看不到顾城在诗里指手画脚,字不多,所取的意象都很灵动,给你想象的空间,眼里不只是看到这几个字吧。他每一个物象都在动。就是这个动字,把鸟,少年,海浪,葡萄藤这些风牛马不相及的联系到一起,达到一种物物各自独立,又和谐相处,欣然成诗成画的境界。

说说通感的视觉换位。类似于相机的焦距从无限大到一个点。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由高向低,有大向小,诗中有画。这像个模子,倒三角。当然也可以,从点到面。很多古诗和现代诗都有套用。

(九十)

蓝天

翠影

烽火台

古长城

(九十一)

历史留下的沧桑

古风沙铸就文化

唤醒季节

唤醒爱

(九十二)

四经五书走出的智慧

二十四史记载的案例

在一曲声声慢里

催人泪下

再说说视觉角度的换位叠置: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先定位诗里的你,站在桥上,你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想干什么呢?看风景,看就得有距离,距离能决定你看的对象是否看的清楚,是否看的透彻。这里你主要的活动是看,你的活动和客观世界之间得有个能发生关联的东西。链接你和他之间发生联系。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这是又一个主体定位,只不过你变成了被看的对象,你先前的主观就被盖过了。你在景外,在别人的景外。也在境内,在你自己的景内。观感已经转移两次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由前边两个自由的主题引发联想活动。你在景外又在景内,景在景外,景又在景内。这种物物之间看似没有关联的关系,却因为距离和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关系。这种诗歌语言的蒙太奇手法被表现得犹如天籁。

庄子说: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文字里解释了,这种物物相互之间的互通性。利用空间角度的转换而完成视觉动作。

冥思一物开始,在圈定一物的范围后来开始向外发现,进去到一个你可以任意发挥的近乎无限的这个场景内。现实于幻觉的交融。许多意象之间的发现和呼应,是通过知性的思维的。

裂帛之下午皮带着

黄铜的声息

这两句诗里,裂帛发声,黄铜也会发声,通过这个共同点,声音的意象让其相互呼应,从而让两个不相关的意象有了联系的纽带。

简单说下意象于联想

(八十九)

一排大雁

横空而过

像天空推出的

字幕广告

这个是可见的场景,天空像什么,由天空联想到屏幕,大雁在动,大雁是一只一只排列成一行的像什么?

像电视上打出来的的字幕广告。

再看下用戏剧场景表达的效果。

艾青的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封锁着的中国啊

这是外在具体的场景,然后开始变焦一个物象

像一个太悲哀的老太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行人的衣襟

用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不停地絮聒着

先是雪,大镜头,引进风这个老太,镜头变小,在变小,伸出指爪拉衣襟。通过这个焦距的转换,剧情场景引入了中国贫穷这个场景。很容易就想像到了。那个年代的深受其苦,那是有切肤之痛的。这样写比你用文字描述贫穷效果好多了吧。当剧情场景把气氛拉起来以后,调动了读者的兴趣,下面要干什么呢?为你往下进行做好了铺垫。这时候你想陈述或教唆就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铺开进行了,事件布局,语言凝炼,气氛营造,往哪个方向进展。你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有时候语言故意停顿能制造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文造意。语言毕竟有局限性,词不达意。为了表达你的思想火花,有要不涉理路,剔除文字痕迹。太难了。有时就是不剔除你想表达的都未必能做到。

以上浅见,欢迎指正。谢谢!

泗洲

果园

.4.16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