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代如何处理饮水问题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308/4782759.html

古人饮用水,一般是井水和泉水。

但古人常用的井水,也分三六九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中有这样的观点:"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

明许次纾《茶疏》称:"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为第一泉",这种水其实就是山泉,从地脉远处来的,被视做泡茶的最佳用水。近处江湖渗来的井水次之;至于城市近污水沟渠、下水道的井水,水质最差,不能直接饮用。

烧开水是古人喝上纯净饮水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和确立——估计在上古三代,夏商周,贵族奴隶主阶层中就已经在烧开水喝了,但底层国民、奴隶大概率是没有喝开水的卫生习惯的,不过上古时代,水污染基本没有,除了洪灾、地震等灾后时期以外,绝大部分时期,底层黎民应当是能喝到比较清洁的原生态生水。但越到后世,市镇城市的平民越来越少机会能够喝到清洁的原生态生水,尤其是晚明之后以及满清时。

《周礼

》中记载,往水中投掷热石可灭虫防疫。饮用烧开的水也是我国人民的优良饮水卫生习俗。《养生要集》中写道:“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

古人认为“饮水洁净,不得瘟病。”若饮用水混浊,则需净化后再饮用。

古人常用的净化水方法有过滤净化法和沉淀净化法。

过滤净化法就是让水通过砂石等过滤物料,滤去水中混悬物,使之澄清。

沉淀净化法则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使水中的混悬物沉淀。如《调疾饮食辨》中就记载:“春夏大雨,山水暴涨,有*。山居别无他水可汲者,宜捣蒜或白矾末少许,投入(水)缸中”,以使水沉淀净化。

古人还常用钟乳石、磁石、榆树皮、木芙蓉、杏仁、桃仁等物品净化饮用水。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

井水被打上来后,一般先倒入缸中,静置澄净一段时间;若水质混浊,百姓还要凭生活经验放入少量明矾,脏东西就会自然沉淀;此外,还有将木桶底部凿开小洞或小口,桶中压入稻草和卵石,将水倒入后,过滤流出净水的方法。

富裕之家,如有条件,还可以在桶内加石块、竹炭、稻草等层层过滤。

古人认为普通的水或是水质变劣的泉水,只要“洗水”得当也可以泡茶。

“洗水”即洁水,其实就是设法提高水质。

“石洗法”,即让水经石子过滤后再饮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方法:在木桶底板凿洞,桶内实以稻草、石块等过滤饮水的方法。

“炭洗法”,干土、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尘土等脏东西,净水作用十分明显。此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净水器的前身。

古人对防止水源污染也极为重视。

《周易

》"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八卦,卦名便是"井",这反映了井在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卦辞中便透露出时人是如何保护井和井水的。主要采取三种手段:

1."渫"。东汉荀爽认为,渫是去秽、清洁之意,类似后世的淘井,定期清除污泥,使井水清洁。

2."甃"。三国时虞翻解释,"以瓦甓垒井,称甃",就是改进造井工艺,用陶瓦片加固井壁,防止和减少泥土散落井水中,目的除延长水井使用寿命外,也意在井水的保洁。

3."幕"。此法是给水井加上盖子,防止杂污物掉进井中,污染水源。

在中国南方,打水井时在井壁和井底铺上一层石头,密实地码放竹炭,再砌上一层石头。竹炭具有强力的吸附作用,水井中供人们生活饮用的井水,实际上是经过竹炭过滤后的净水。

古时水井大都设有水裙、井盖等保护设施,以避免脏物及虫害落入井中。

对水井还要每年浚淘,清除水井沉积的污物、淤泥,以保持井水的卫生洁净,故有“井淘三遍吃甜水”、“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的说法。

同时,古人绝不将污物粪秽堆积于饮用水源的附近,修建排污的沟渠也远远离开水源,以防粪秽污物杂入,污染饮用之水。

《齐民要术》中介绍茱萸叶可用于井水消*。

《本草纲目》中也写道:“故时疫流行,宜浸贯众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贯众,不犯百*,则解*之功,尤其独著”。

《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记载:在井中加入“整块雄*、整块明矾各斤许,以避蛇虫阴湿之*,或加块朱砂数两尤妙”。水缸中则可“浸降香一二段,菖蒲根养于水面亦良”。

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保护井水,保护井水甚至成为古代民众的道德守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