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许多介绍粽子的文章,几乎没有看到介绍安徽小脚粽的。甚至今天,有一篇题目”全世界的粽子都在这里“也没有介绍。所以,忍不住要亲自上一张图片。遗憾的是,因为粽子放在冰箱里冻了许久,粽尖也不见了。不然,还是非常的秀气可餐的。
以下文字选自本人所著《青苔街往事》:
端午节前,妈妈们坐在自家庭院里包粽子。孩子们或蹲在一旁帮忙洗粽叶,或彼此打闹不休,被大人呵斥“帮倒忙”。小蚕伶俐地跟妈妈学包粽子,很快就包得有模有样了。灯灯则倚在门框上,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她有些不解,怎么每一样好吃的食物,都需要长时间准备。比如包粽子,洗粽叶的过程就烦琐不堪——先要把木盆拿出来,洗衣板反过来放进去。然后倒入水,再把要洗的叶子放到一边,洗好的放到另一边。粽叶分两种,一种是新鲜的,刚买来的,因为整齐,所以也好洗,只要把粽叶从水里捞起来,平展展地放在搓衣板上,用抹布正反两面上下抹两下就干净了。如果是旧年用过的粽叶,就会很麻烦。清洗之前,要先用水长时间浸泡。有些粽叶卷曲得厉害,必须用手把它抹平了才能洗。
在青苔街,不管什么节日,家里总有一些活计需要孩子帮忙。比如端午节,通常洗粽叶的事,就会交给小孩子做。可是,没有多少小孩子喜欢干正经活。女孩子还好,再不喜欢,也会认认真真地按照父母的指示,努力完成任务;男孩子就要看运气了——如果他高兴,兴许也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如果碰到他不高兴——比如,有小伙伴在旁边等着他,那他百分百会敷衍了事。只是,他也得碰运气,要是他的妈妈刚好心情也不错,兴许他就能蒙混过关;反之,他就得重新来过,哪怕他一万个不情愿。灯灯大概是例外。灯灯很喜欢洗粽叶,有时候妈妈嫌她洗得慢,要自己洗,灯灯就会很急地环起双臂护着洗衣板,不让妈妈插手。
不过,相对包粽子,这都不算什么。包粽子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不仅需要手劲,还很费牙齿。没有牙的人就包不了好粽子——好的粽子,除了形状要美,粽子还要包得紧。好粽子的标志是:包裹粽子的麻绳,要深深地勒进叶子里去。所以,一些老人尽管年轻时很能干,很会包粽子,一旦老了,尤其掉了几颗牙齿后,只能望叶兴叹了。小芹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她认为,小芹妈妈包的粽子丢死人了,坚持要自己包,结果勉强包了两个,就彻底放弃了——她仅有的牙齿,完全无法咬紧麻绳。
青苔街流行的粽子是小脚粽。包好的小脚粽有五个角,四个角集中在后部,相当于脚后跟;一个角,长长地伸出去,是脚尖。好粽子的另一个特点是,煮熟的糯米瓷实、硬朗,一口咬下去,能深深感受到糯米的香糯和韧性,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粽子包起来非常费时,妈妈们包的时候,要一边往粽叶里灌米,一边用筷子细心地把米往里捅,直到粽叶内所有的缝隙都被糯米所占领。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沉甸甸的,才算是好粽子。对于这一点,青苔街的人深信不疑。
偶尔,某家有亲戚来访,如果刚好是端午节,所带礼物便是包好的一挂粽子。主人很珍惜,将粽子高高地挂在屋檐下。过了三两日,亲戚前脚刚走,主人立刻拿下粽子,一边给人瞧,一边不屑道:“谁要说这是粽子,简直侮辱了糯米。”有人上前捏了捏粽子,道:“包得还紧,就是角没包好。”在青苔街的妈妈们眼里,粽子的品相很关键。粽子不漏米是基本功,包得紧是功夫。又紧又不漏米,还有棱有角,才是真本事。
青苔街的小脚粽,包好后,放在煤炉子上,至少要煮近十个小时。这对望眼欲穿的小孩子,的确很残忍。于是,大人们心照不宣地把煮粽子的时间安排在夜里。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这样的安排,还真管用。吃完早饭,做完家务,九十点钟的样子,妈妈们开始淘米,然后放在一边。孩子们在父母的指挥下,开始洗粽叶。真正开始包,要等到中午吃完饭,大约两三点钟的样子。一般,每家至少都会包上满满一大钢精锅粽子,不然就会觉得浪费了火。
包粽子很烦琐,也很累,却也很快乐。谈得来的几个妈妈,会凑在一起包粽子。好奇的女孩子,也会装模作样地跟妈妈学习。但包了一个不成功后,就放弃了。有的妈妈偏心某个孩子,会悄悄地为他包一个很特别的粽子。所谓特别,其实不过是白粽子里多了几粒花生米,或者一颗红枣。然后,让他悄悄做上记号。受到宠爱的那个孩子,就会格外高兴。
说说笑笑中,一大锅粽子也包好了,妈妈们的使命便完成了。这时,她们的腰,似乎也直不起来了。爸爸们来了,他们稍稍一弯腰,满满一大锅粽子就被端了起来。接下来,就是时间的事了。但是,时间不过端午节。所以,无论小孩子有多心急,只能耐心地等待着。
“明天天亮,粽子才能熟。”所有的父母,都会如此这般地告知孩子。
“可是可是,我都闻到了粽叶的香味了。”孩子们可怜兮兮地辩解着。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童年时的食物,总是那么叫人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吧。因为,那时的食物里,充满着一种名叫期待的独特味道。
暂时没有卖了。请等待再版。
杜梅
粽情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