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由不受限制,就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复制链接]

1#

在泛*治化和泛道德化的文化环境中,偶然的一个行为,可能被看作谋反的蛛丝马迹,随手的一个动作也能成为伤风败俗的如山铁证,在这样的病态心理驱使下,人们精神衰弱,疑神疑*,杯弓蛇影。一个民族若心里虚弱到这个地步,不但不能证实历史和现实,而且必定会陷入自己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中华民族要成长为一个健康的民族,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观,必须扫除一切丑陋的心理痐疾。

——题记

01

曾经的罗翔也算得上网红了,很难形容罗翔红起来的理由,从过往经验来看,他并不具备“网红”的一系列要素:颜值不算高,发型永远是平头;口音不算“正”,满满的湖南味;穿着不算讲究,永远是西装衬衣,领口还有些皱;聊的话题也“无趣”,毕竟正常人也不会钻研枯燥的法条;就连背景板也毫无特色,永远是蓝底白字的“厚大法考”。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在追求短平快的视频内容消费产业中成了一股“清流”。

除此之外,他还有几个观点最为出名。

首先是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这一条决定了法律的基础应该是“以人为本”,法律是为人服务,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如果未来某天法律阻碍了人类进一步发展,就应当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其次“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很多人认为,法律推理似乎是一个封闭的逻辑过程。然而,但在罗翔眼中,隐藏在判例和逻辑之后的习惯、文化,都是影响判决结果的重要因素,不可轻易忽视。而仅仅依照逻辑进行的司法推理,则很容易导致失实,和僵化的司法4。

“根据法学观点得出的结论最终应当符合一般人的认知。如果一个买菜的老太太都能认同的结论,就是没有问题的。”在一期课程中,罗翔强调。

许多人据此将罗翔定义为自由主义者,但这种论断也有失偏颇。罗翔很认可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把自由比作流水,认为只有在河渠、堤坝、水管的引导下,才能流向合适的地方,如果不加限制,水或者泛滥成灾,或者死水一潭——“自由不受限制,就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也是他反复强调的话。

02

然而最近那个b站顶流刑法学教授罗翔退出江湖了,整个事件也着实荒诞,可有人对自己的理论深信不疑。起因是9月8日早上,他在微博发了一张图片和一段文字:

“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

本来是一条普通读书摘录,但就在十几分钟前,表彰大会刚刚开始召开,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于是,这原本不相干的两件事,被网友迅速联系在一起。他们给自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钟老刚获奖,你就发这种话,你什么意思?你肯定在影射钟老!”

一大批愤怒的“网络义士”赶到罗翔微博,开始口诛笔伐,直接把他骂上热搜。

之后,罗翔很快连回两条,表示今天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