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另一个世界,战国君王的游船梦 [复制链接]

1#
埋在地下的中国舟船文明:河北中山国墓葬遗址战国游艇残迹┃NO.1战国的富裕小国┃战国时期,在今天河北的东灵山下、滹沱(hūtuó)河畔有一个美丽的王国,人们居住在灵寿城中。国君住在城市东北部的宫殿里,它的南部是官员所在的地方,城市西边是手工业作坊。在这里,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碰撞声,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种作坊应该都汇集于此。作坊南边是商业活动区。和平时期,一定有燕赵等各国的人来此进行生产和交易,因为后来的考古在这里发现了燕赵的货币。图1中山国地理位置(引自公号:中山国)这个王国便是中山国,因城中有山而得名,由鲜虞人创立,后期建都于灵寿城。它是一个“方五百里”的小国,是“千乘之国”,夹杂在列强燕赵中间。中山国与列国发动了很多次战争,但依然久立不倒,可见它的国力和生产能力并不弱,也许正因为它处于东西南北交通的汇聚之地,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公元前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灵寿城也消失了。┃NO.2在另一个世界也要泛舟┃年以来,考古人员在河北三汲公社附近,发现了古灵寿城遗址,重新掀开了中山国的面貌。这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陶器、玉器等,比如活灵活现要飞翔的双翼神兽、国之图腾山型器、精美异常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刻有铭文的铜器,它们都极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这里还发现了船舶史上极为重要的战国游艇残迹,在一个内陆城市发现了可以增补中国舟船历史的文物。这是怎么回事呢?图2中山国遗址出土的器物(引自公号:中山国)这里还发现了三十座墓葬,其中就有中山国一代君王王厝的墓,伴随其墓有一座葬船坑,应该是他生前的游艇,一同埋在了地下。葬船坑非常长,最北是一条长米、宽2米的斜道,是否象征水道呢;由北走到斜道尽头右拐是一间5米乘5米的小室,小室往南是另一间18乘4.6米的北室,再往南是一间17.8乘9.3的南室,南室的南端是当初放船进入的门道。图3葬船坑图示及南室船体出土残迹(王志毅绘)其中,南室有十六对柱子把空间分成了东中西三部分,这里分别发现了三只船首向南船尾朝北的木船残迹,另外有5支桨、船篷竿铜帽及环30只、纽钟3只、桨柄配件错银铜饰4只、以及骨丁等。南室应该还有一小船,但痕迹已不太清晰;地上还有小桨的朱色漆皮。北室残迹也已模糊,不知是否还有一艘大船。┃NO.3箍紧船板的技艺┃如果不是对船特别有兴趣,很多人在看到中山王葬船坑的游艇残迹时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它几乎就是些零零散散的碎片,很多位置又因为船板腐朽露出了许多铁片。好在有专业的船舶研究学者(王志毅),通过三艘游艇的碎片信息,帮我们还原了战国游艇的真面貌。图4战国游艇线型图(王志毅绘)这种类型的游艇长13.1米,最大宽度2.3米,最大深度0.76米的船。船中间部位应该有篷,泛舟时可以遮挡太阳和雨水。游艇轮廓信息有了,但它真正令人惊异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出土时留在地上的铁片。它们虽然不起眼,却为我们揭开了战国的造船工艺。这些铁片大致宽为20毫米,厚约3毫米,展开后是长长的一条,与现代的熟铁工艺并无差别,可见战国冶铁业的先进。它们主要用在船板间的拼接。木板拼接的船相比于独木舟,已有了巨大进步,它能够建造更大的船,舱内空间也大了,但对建造工艺如船板拼接工艺、水密捻缝等又有了更高的要求。铁片便发挥了类似的作用,它是如何固定船板呢?图5铁箍拼接船板示意图(王志毅绘)首先,在两块拼接的木板边四五十毫米的地方先凿两个20余毫米宽的方孔。然后,像穿针引线一样,将铁片从两个方孔绕匝大概三四圈,两块木板便被连接在了一起。再用木片楔进方孔多余的空间,便更加牢固稳定了。为了保证船体水密性,还要用铅液封固孔隙。这样造出来的船不仅结实,而且密封性也好。又由于船体不同部位木板的弯曲度、宽窄差异,由铁片卷成的铁箍尺寸大小也不太一样,通过它们还能推测残迹所属的船的部位。这应该是一艘厚度在-毫米的游艇。伴随出土的还有骨丁,应该是用来固定次要部位船体的。中山游艇残件的出土,为我们解开了战国时期木板船如何拼接的技术问题。虽然揭开了一个谜底,但学者们依然有困惑的地方,既然中山国能生产铁箍,为什么不锻造铁钉代替骨丁呢?经过分析,中国船舶铁钉工艺演进应该是这样的:古人最先认识到,铁箍能紧密连接船板、固定船舶。中山国游艇出土场景使人明白,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船板也朽掉了,但这些铁箍却依然站立着,做着固定船板的本职工作。在次要部位则使用骨丁或竹丁固定船板。图6泉州宋船出土铁钉及类型再之后,人们才认识到铁钉的作用,并逐渐替代了骨丁,同时还演化出了锹钉、方钉、枣核钉、扁头钉等。铁箍则演化为锔钉,锔钉类似U形,相当于铁箍的一半,是固定船板的重要工具。这些钉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出土的宋船身上便能找到。可见,技艺的演进有时候并不是技术匮乏、没有制造能力,而是人的观念、理解还没有达到,它需要一次次实践来发现创新的简单的点子。图7中山国遗址出土船桨线描图(王志毅绘)另外,出土的船桨也有奇特之处。其中大桨的柄长1.41米,宽0.米,桨柄已残,而出土的错银铜饰应该是包着桨柄的配件,便于手握,也有利于保护木头。我们在桨身上还看到了战国时漂亮的漆艺纹饰,颜色有褐色和朱色。桨上的纹饰带有强烈的时代美感,它由三角形、云纹和斑纹等战国常见图案组成,合在一起时美从中自然外涌,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奔腾汹涌、壮美奇丽的时代。除了美观作用外,漆对于船和桨还有防潮防蠹的作用。船身的纹饰已经看不到了,但却可以想象若它涂上战国纹饰驶于水上,是不是非常气派呢。船中位置还出土有纽钟,当时的中山国王是否会偶尔驾舟泛江,聆听着音乐声,或休闲娱乐或排遣为*的烦恼呢?┃NO.4战国的水上世界┃中山王的葬船坑北室是否还有更大的游艇,已不得而知了,但通过南室的船舶信息,我们明白这个时代的造船工艺已经非常考究,民间应该也有不少的船行走江上营生贸易吧。当时的中山国,除了东西向的滹沱河外,还有薄洛水联系着中山国与赵国,两国在和平时期可以驾舟友好往来。图8了鸟船,闽越人的船内陆的小国中山国已有如此优秀的造船工艺,战国时代濒临大海的吴越是不是拥有更高明的造船技艺呢?《越绝书》上曾这样形容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辑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的工具。可见,战国时代的古人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探索江河湖海的工具了。作者:段友鱼参考资料:1王志毅《战国游艇遗迹》2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年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年考古发掘报告》4杨博《先秦中山国史研究概要》5武庄《中山国灵寿城初探》6路洪昌《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交通》7程雯慧《中国古船的船饰文化》8赵敏婷朱小*《战国漆器几何纹饰打散重构的创意设计》勿以科普事小而不为duanyouyu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