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姓名文化到侘寂美学 [复制链接]

1#
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203/4769452.html
摄影:修齐

最近读庄子,让我想起了现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的名字。散木这个典故出自《庄子.人间世》,讲的是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栎树,后以"散木"比喻没有用处的事物。这里散木其实是取了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家智慧,以表象的消极映射出内在的积极,类似的名字还有古人辛弃疾,霍去病,唐代文人崔恕己,清代文人拙笔,现代女作家残雪,画家李苦禅、林风眠、徐悲鸿,成思危,叶知秋,江疏影,孟晚舟等等。

姓名文化中有这样一类名字,它是小众的,独特的,自然的,谦逊的,含蓄的,朴实的,低调的,简单的,凄美的,表面消极的,与主流价值观相反的。这类

名字低调中蕴含独特,消极中反衬积极,这不正是正是侘寂美学中“外表粗糙,内在完美”的核心内涵吗?索性我把这类名字命名为侘寂的名字。

编辑

切换为居中

来源:网络

侘寂一词源于日本,与物哀,幽玄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美学概念。到今天,与其说是一个美学概念,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哲学观。它的核心是禅,也可以说是禅的物化。禅宗传入日本后,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茶道,花道,书道,剑道,武士道,香道”等等,其中尤以茶道,更能展现出侘寂的精神内核。茶道中侘的美学概念,始自15世纪奈良禅僧村田珠光创立的草庵茶,百年后,千利休把侘茶的概念推到了巅峰,他们一改上流社会推崇的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反而以泥墙茅顶的陋室和粗糙无名的茶具事茶。简单但不容敷衍,简陋但不意味着廉价,以外表的简陋,粗糙,升华内在的价值和完美。

从吴哥窟的废墟,到敦煌斑驳的壁画,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词,到松尾芭蕉“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的俳句,从无印良品,到苹果手机的设计,从粗糙的井户茶碗,到金缮后的精美瓷器,从听雨的残荷,到被雪吹落的樱花,所有这些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关键词——侘寂。

编辑

切换为居中

AxelVervoordt作品

关于侘寂的定义,人们大多从“侘和寂”的字面去解释,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张南揽老师在讲座中说日语中的侘寂是故意用假名命名的,以此可以赋予人们更多注释的空间。美国作家雷纳德在《侘寂》一书中说:“侘寂,是事物一种未满,无常,残缺的美。它适度,谦逊,同时远离世俗”。谷泉老师在《日本侘寂》一书中说:“它是建立在拥有之后舍弃的基础之上,不是不曾拥有就轻言放下,不是一无所有的简单或朴素;它是很少的物质,很多的精神,或者是更多的物质,无限的精神;感觉到的要比实际的丰富”。

正如禅宗“不立文字,一说便错”一样,今天的侘寂我们也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形容它。朴拙,残缺,简素,寂静,古拙,枯萎,谦逊,虚无,冷瘦,质朴,破损,磨灭,自然,幽暗,静溢,适度,无常,含蓄,朴实,粗糙,斑驳,清癯,淳朴等等,它括但不限于以上任何一个词汇。在主流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中,是以“完美,对称,完整,光鲜”的对象为美,而侘寂则正是对主流审美和价值观的反思。在侘寂的世界,云遮月比满月更美,残花比盛开的花更美,有自然落叶的小路比纤尘不染更美。

编辑

切换为居中

AxelVervoordt作品

王向远教授参考了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的《风雅之“寂”》,对侘寂的内涵做了三个层面的总结,即侘之声,侘之色,侘之心。也就是从听觉,视觉和心觉三个层面。

听觉层面,譬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及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诗句,又或是日本俳圣松尾芭蕉“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的俳句,都是以有声来表现寂静。

视觉层面,侘寂不是指光鲜绚丽,明亮耀眼的大红大紫,而是给人以“素朴,陈旧,沧桑等”感觉的素雅的事物,如枯枝,落叶,老宅,残瓦,古旧的家具,斑驳的墙面等等。

心觉层面,是最宽泛的,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生活趣味和审美品味。心的侘寂不是一定要孑然一身,远离人群,隐居山野,只要有侘寂的审美境界,即使身居喧嚣的闹市,身在觥筹交错间,一样可以摆脱世事纷扰,获取心灵的侘寂。无论是一尊残佛,古旧的家具,古朴的老宅,古雅的茶室,一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古诗,亦或是一个拙朴的名字,都可以从内心体味到侘寂之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