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人陈树风说你曾回来过抒写家国情怀 [复制链接]

1#

抒写家国情怀与民族节拍的赞歌

——评内江籍音乐人陈树新歌《风说你曾回来过》

甘光地

歌曲音频视听:酷狗音乐-就是歌多

《风说你曾回来过》歌词

年5月,内江市东兴区文广旅游局召开了一个文旅宣传片拍摄工作座谈会,特邀了著名音乐人《九月九的酒》的作者陈树参加。会上,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出谋划策,后来大家把目光投向陈树,希望他写一首能够代表东兴区形象的新歌。陈树很谦虚地推辞,其实默默地接了招。

日历翻到年,春节前陈树忽然邀请我参加一个晚餐宴会,原来,这是陈树的一个新歌内部发布会,发布的就是现在风靡歌坛的《风说你曾回来过》。

会上,一次次播放了这首由陈树作词、蒋舟和陈树作曲、著名歌唱家王宏伟激情演唱的新歌,我是一听就喜欢,越听越喜欢,几次听过,我就沉醉在这首歌曲的温馨之风里面了。

这首新歌,成功的亮点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诗歌主题--真挚满满的家国情怀;音乐形象--潇洒自如的民族节拍。

据陈树介绍,为了寻找这首歌的主题,他不仅走遍了东兴区的街道乡村,人文风景胜地,还拜访了许多有关的文化名人和父老乡亲。终于在一次次的采访对话过程中,灵感触发,文心萌动,找到了“风说你曾回来过”这个核心主题词。

主题词在歌中反复出现四次,都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有意无意形成“复沓”效应,成了歌词的“词眼”和记忆点,给人极为亲切而美好的印象。风是谁?似乎提出了一个需要回答而又无法回答的问题。风在这里不仅是一个美好形象,更是一个鲜明喻象。说起喻象,或许有的人感到陌生。其实在21世纪的诗坛,这个名称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简单地说,喻象就是赋予某种具体形象以特殊的抽象意义,是通过隐喻的方法创造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不光是有物的,更是有心,有思,有情,有志的。

当我们唱起“风说你曾回来过”,眼前首先会想起自然界的风,或者是沱水的风,或者是田野的风,但是唱下去,唱下去,你会感觉,它不单是自然界的风,它是会说话的风,它是有情感的风,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赞扬。接着,当歌曲中出现“酝山酿水又泼墨”,“新闻旧事从头说”之时,你会对风产生一种恍然大悟和怦然心动的情感,从内心发出一种亲切和共鸣的微笑。风的艺术形象鲜活而丰满起来。想一想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这里的大风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你无法给它一个标准意象。这就是喻象的美学价值和魅力所在。

以创造喻象为目标的喻象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而高级的诗歌创作的方法,也是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的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国人似乎天生就善于创作诗歌的喻象,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许许多多优美的喻象,“诗经六艺”之赋比兴,比兴两种就与喻象有关。“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和雨雪就是两种喻象,全诗上阕没有一个字写到离别之苦,但柳与留同音,古人常在惜别之时折柳相赠,柳可以写出一种依依惜别的伤感和期盼;下阕也没有写到离人回家是什么心情,却用霏霏的雨雪烘托出人事全非之后的悲哀与怀念。

喻象之妙就在用隐喻,不需要直接说喻体是什么,可以让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唐代白居易的一首“原原离上草”,你可以将它理解为当时白居易送别王孙时的深情友谊。但是自唐代以来,人们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上草,借指了多少人物和故事,寄托多少情感与哲思,你能说得完道得尽么?

其实,在“风说你曾回来过”的诗歌形象中,张大千和范长江也是具有喻象特征的。词作者巧妙地用代词你,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大的诗歌形象阵容。那一位似曾回来过的亲人、故人、故乡人,会是吟唱“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的范崇凯与李太白吗?或者是“临水摘花送吾子,春入马蹄随所之”的赵大洲吗?或者是传播真理的黎冠英,或是从容就义的廖恩波?或者是甜城上下先忧后乐的劳动者,或沱江两岸酝山酿水的书画家?每一个热爱家乡、报效家国的内江人甚至中国人,都可以隐寓其中而悠然自乐。这样的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自信,唱出了我们的欢悦,唱出了我们的奋起。

大量双关语的运用,是此歌词作品的又一鲜明特点。一语双关,既使得歌词洗练简约,又延展和丰富了意蕴内涵。“大风歌”,既是大风堂的代指,也是开启一代画派而为后人歌颂赞美的风格风气风韵。“新闻旧事”中的“新闻”,既是新闻报道,职业属性,又可以是新听到、听说的消息、佳讯。“塞上行”,既是范长江的著作,也可以理解为“在塞上行走”甚至是“在大地上行进”。“甜城内江,永远记得”,双向互通,内江儿女永远记得家乡甜城内江,家乡甜城内江永远记得内江儿女。

这首歌,表现了词作者深厚的报国情怀以及眷眷的故乡情结。而这种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采用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歌曲形式和语言艺术,体现了非常浓烈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歌曲采用中国民歌的体裁,以童谣作引子,主体部分采用整句,分作四段,还有尾声,其形式多样,结构完整,足以承载诗歌深刻而重大的主题和丰富而广大的艺术形象,又是新鲜活泼,生机灵动的。主体部分,前八个句子,鱼贯前行,流畅而优美,后八个句子却采用两段并列,紧凑而深沉。是典型的中国民歌体式。歌曲的主旋律,就在这16个句子中委婉穿行,跌宕起伏,如沱江之水九曲连环,山重水复;也像故乡之月,在彩云间徘徊缠绵。

由于作者还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学对仗丰富的语言特点,在歌词中设计了多处精彩的对偶句。开篇就是李白送友人的千古绝唱:“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关键在于作者马上给它配上对句“风从沱江来,江从门前过”。一下子就从两千年前回到家门口,拉近了读者与故乡与歌曲的距离。歌词前部还在前后两段安排了一个对偶句“大千开张大风歌”“长江立范新中国”,其中将两位故乡名人的姓氏进行拈连,一字双关的成为“开张”与“立范”,既亲切又高雅,令人玩味不尽。

歌词后部,作者认真地选择了汉安故地最有特色的四个人文景观:天开文运、汉安渡口、老街如友和翠屏舞凤,构成两组对仗:“凤舞翠屏揽星河”“天开文运报家国”与“老街如友茶如酒,汉安渡口船如梭”。它们穿插在两段歌词之中,反复回环,情深意远,清水出芙蓉,全无雕琢痕迹。最令人忘怀的是,作者在歌词结尾处,引用了张大千先生思念故乡的诗句“看山须看故山亲”,也是配上一个对句“看水还看母亲河”。按照对仗的一般要求,上下句是不应重字的,但作者这里用四个看字,乃是采用对偶句重字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倾注了激情。估计今后会成为内江人的金句,源远流传。这些对偶句的运用,体现汉语优点,展现民族风采,能够充分地表现歌曲赞美故乡山水,热爱祖国母亲的浓重感情!

作者说“汉安渡口船如梭”,大家都知道内江只有东渡、西渡和北渡,没有汉安渡。作者用汉安渡是有深意的。每一个内江人唱起这一句会倍感亲切,难道你不会想到那满载甘蔗的一只只木船在母亲河来往穿行的场面?你或许会想到年一位美国记者拍摄的船篷云集的河坝街旧照;你或许也会想起一年年龙舟节,母亲河上锣鼓震天,轻舟竞渡,万人空巷的情景。我相信,这首歌绝不只是东兴区一个区的形象歌曲,它应该也一定会像蜿蜒沱水,习习沱风,成为我们“古汉安,今内江”甜城老百姓的爱乡之音,心灵之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