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它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清明和寒食节。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古代是与上巳节(农历三月上旬)相对应的。上巳节在历史上有悠久的传统,民间曾流行过“三月三,上巳节”的说法。因为上巳节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所以又称为“三月三”,而寒食节则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根据《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禁烟火,唯用食节(寒食)。”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故寒食节吃冷食、禁烟火、以示不忘祖先;后因称清明为“祭祖节”。
“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直到南北朝时才作为节日来过。不过在民间流传中,清明则逐渐演变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文学家陆机《五等诸侯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但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清明可不止是一个节气而已。
01.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叫“寒食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古时,人们扫墓时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面压些纸钱,以示敬奉和怀念。
后来人们逐渐把扫墓上坟烧纸钱称为“烧死节”。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上坟祭扫、追念先人的恩德。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与寒食节融合为一,至唐朝时已成为固定的习俗。
到了宋代时,人们便将扫墓改为到郊外活动。明清时,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02.清明的习俗
清明,是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节日,也是我们扫墓祭祖的日子。
在清明这一天,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许多习俗。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放纸鸢等。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去郊外踏青,以示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此外,在清明时节,还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比如祭奠祖先、扫墓祭祖等。
同时,还有许多地方会在这一天举行蹴鞠比赛,以求避邪消灾。
比如:踏青、插柳、放风筝等。
在这些习俗活动中,都蕴含着中国人对于先祖和家乡的一份深情和思念。
03.清明的小诗
古人用诗词来纪念这个节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除了白居易以外,还有很多诗人都留下了关于清明的诗词。
陆游的《清明》:“雨中一草带花出,风外一枝斜带飞。”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4.写在最后
清明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我们对它的热爱,来自对祖先的怀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其实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尊敬、缅怀和感恩。对于家住外地的游子来说,这个节日更像是一种仪式感:无论你身在何方,都不能忘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