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断想
文/王路梅
一个诗意的名字。给白露命名的,一定是诗人,或者读过《诗经》里耳熟能详的那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节气走到白露,天气真的凉下来,坐在窗下垂头读诗,都会有丝丝凉意温柔地撞过来。“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节令至此虽然草木渐次由绿转*,但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中最可人的时节。花草树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野草们仿佛具有灵性,他们与自然如此相通,都努力地结出籽粒,留待下一个春天的再绿。虽然草籽都是那么的细微,也正是如此,它们可以随着一阵风,随着走兽的皮毛,随着人的衣角,随着鸟的叨啄而走遍天涯,生命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被选择,不论在什么地方落脚,它们总能创造出新一轮生命的传奇。此时节,人们爱用“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八月,正是公历九月的“白露”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雀、柳莺、绣眼、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生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
行走在街上,看太阳一点点爬上日头,阳光匀净的撒在大地上,醇厚、柔润、明亮、通透、干净。眼及之处,满是心欢。路两旁的杨树还没来得及穿上*马甲,早有几片调皮的叶子乘着风,四处晃悠。秋天的风,透着一股清凉,柔柔地抚摸着芸芸众生。它不似春风那般任性地撕扯着肌肤,抓扯着头发;也不似夏风那般时而热烈,时而藏进角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更不似冬风那般无情、决绝,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战栗。风过,叶落,偶尔我也会捡上几片漂亮的叶子,带回家洗干净,擦干表面水分,放于阴凉处。再找来一本日记本,把叶子放进去,锁进抽屉里。入夜,白露以它特有的方式和言语,释放特有的秋韵。有点秋夜凉如水的感觉。静静地,仰看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俯察大地,一片静谧,倚窗聆听,那时而低沉婉转,时而缠绵幽怨,时而高亢清越,时而嘹亮热切的虫鸣声,远远近近、徐徐疾疾,生动飘逸,犹如一张古琴在弹奏着曼妙迥远、悠扬动听的秋韵曲。我闭上眼,贪婪地呼吸着甘若薄荷的秋意。纯净的露水,清洗着季节的思路,使我的思维和灵*从往日的浮躁桎梏中重新复苏。白露时节,见一场秋光,淋一场秋雨,抛去心中闲事,感受这人间好时节。
“秋荷病叶上,白露大于珠。”露珠呈现出的是妆点秋色的晶莹,很美!但夜里来,日里归,露的存在是最短暂的。一道阳光,一个碰触,甚至轻轻一个呼吸,也能让它破碎和消散。人常将它譬作人生,慨叹人生如此光阴迅疾。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玉阶生白露”、“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洒叶珠离离”……历代诗词中对白露的描写,乐观而美。享受自然的风景,淡化人生的坎坷,看到万物存在消长的美丽,珍惜每一寸时光和风景,才是生活的主旋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