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西洲曲,千年前的春风十里不如你
TUhjnbcbe - 2023/7/8 20:45:00
北京湿疹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94版的《三国演义》,刘备联吴,求娶孙权之妹一集,拍了一场盛大的江南婚仪。

吴夫人孙尚香“十里红妆”的嫁妆陈列队后面,有一群身着汉代“旋领绕襟”衣,长袖翩翩的江南少女,载歌载舞。舞姿婉媚,似一朵朵芙蕖在绿水中随风曳曳。

歌词用姑苏方言,女声合唱,显得更加古雅动人。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

影视作品进行了艺术加工,实际上选取的《子夜四时歌》是南北朝的佚名乐府,比汉末三国时代略晚。艺术效果却很出彩。

“乐府”本来是秦以降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代渐渐一儒独大,传承孔子重视《诗经》,从民间吟诵中了解民情民风,贴近民心,入世治国的精神。汉武帝时的“乐府”专门负责搜集民间诗歌制作“雅乐”。

这一类诗歌来自民间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日常耕作,男女聚散,人生慨叹,格言童谣,传说神话……被称为“歌诗”,魏晋六朝开始单独成类,统称为“乐府”。

虽然如此,乐府诗里体现的人人共有之情,人人共希之愿,人人能体之理,人人能解之思;自然、生活、人性之美感;超越*治上的意图,蕴藉丹青。具有时空穿透力,得以存世流传。

千载之下,仍感动着春来冬去,离合悲欢。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梁启超说得更直白: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其它不必读。

大意就是,读乐府,不在于平仄韵脚多么工整。

宁朴实莫工巧,宁古拙莫华丽。情大于规,意大于矩,稍稍约束而已。

其实光看名字就能感觉。

《懊侬歌》,《大风歌》,《团扇歌》,《越人歌》,《华山幾》,《羽林郎》,《陌上桑》……以眼前比兴,散枝开叶,歌我所思。

读来如风动金铃雨飒松竹,琳琅天成。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秾而不腻,淡而不寡。

最长最美最喜欢的一曲,当属《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看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我不想讨论历来对《西洲曲》的逻辑解读。主人公多大年纪,什么身份?在想谁,在做什么事?诗里到底有几个季节?西洲到底在哪里?……

这样读,我觉得我在寻找亚特兰蒂斯或者埋藏着*金宝藏的特洛伊,在跟楼兰国黑水城较劲。我不想在羊皮古卷上画地图。

我想简单的,直觉的,审美的,看一看《西洲曲》。

「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不知道你在哪里。

我在美丽的江南生活。

即算是暖冬,江心沙洲上的梅花也开放了,一片香雪海。

散步时闻到梅花的香气,在轻寒阳光里暗暗远送。

忽然心念一动想起你。就折一枝带回来吧,反正也无从寄。就想象你在茫茫江水的另一边吧。呵手磨墨,写一封来信。

江南冬天不太冷,姑娘们爱俏,还可以穿着最喜欢的杏子红单衫。长发青丝绾,和雏鸦翅膀一般的乌黑颜色,言笑晏晏,眉目宛然。

我依着长廊的案几写一封信。

长廊飞檐的下面,是你走时的古渡。板桥边横桨系着小舟。日暮时分,伯劳鸟随着炊烟返巢,舒翅回旋。

隔壁的大娘敲着碗,喊着她喂养的鸡归笼,门前大乌桕树的叶子哗啦啦地响起来,我紧一紧衣衫,呵呵起风了。

你依然不见归期。

从秋天起,我就在倚着案几,望着稍远处江湾的那一片片莲塘。

莲花荷叶层层叠叠,看不见人。隐隐听到歌声,才知道我的女伴们在采菱角摘莲蓬挖莲藕,且言且笑。

村头的阿囡嫌我懒,会来喊早拉我出门,把我的翠钿胡乱往我发髻上一插,不由分说塞给我一只竹篓。快点快点,莲子再不收都老了,不中吃了。

你看,随信寄的,就是那时候摘的莲子。梅花深红,莲心浅红,衬着乌桕树叶的青绿,荷叶的墨绿。

还留着我袖中的余温。

就当几支书签寄给你。

虽然我看不懂,你执在手中的卷轴,那些墨写的,横平竖直方块的,庙堂与江湖。

欲寄无从寄。还是不要寄。

本来也没打算寄给你。

门前的一汪大水,随江南的地候,从春绿到冬,也不见瘦。

我拍着阑干的心绪,早就瘦了。

鸿雁依序而来,我并不打算捉一只,系上我的这封信。

天高云淡,我不想折雁的翅膀作漫无目的的信使,我不要打扰它们的自由。

就让门前一汪大水如碧海,随风随月随日光,随华胥的梦境,水面涟漪演漾。

水底有着宁静的,宁静的光。」

审美上的通感,莫执以为实。

就如唐寅的茶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就如王维的禅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如有雷同,纯属传承。

诗词里藏着我们渐行渐远的母语,藏着我们历久弥新的民族通感,审美意识,情感表达。藏着我们的乡愁,藏着我们共明月的天涯,藏着我们的佚名,藏着我们的南朝曲。

不同于“大江东去”,“十里烂银勾”,“欲饮琵琶马上催”,“快走踏清秋”……等等等等,

如大锤开山,大斧劈江的豪情。

诗歌里的柔美,千年前早就唱过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也具有时空穿透力,绵长悠久。

共同形成我们层次丰富,情感立体,耐人寻味的民族个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洲曲,千年前的春风十里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