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品读诗词中的唯美禅境诗词轩
TUhjnbcbe - 2023/12/23 20:43:00

中国的禅诗,能够把人带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去,通过对自然的直觉体悟,感受到生命本体的存在。禅宗有云: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就是佛家禅宗所谓的参禅悟道的三境界。

佛教自入中土以来,就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波及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心灵,使这种心灵在走向大自然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深沉、超脱。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

元代画家倪云林有诗云: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

这种临水自鉴、以形悟道的澄怀物象,使人体悟到一种深远的韵味:在静穆的自然观照和飞动的主体生命交汇中呈现出“禅”的心灵状态。

“花开水流,鸟飞叶落”,本属自然界常有之事,道家就认为它们是中性的、无情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不为人之恶冬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就是道家所谓的自然本中性、宇宙本无情的世界观;然而那些充满深情的深受儒佛思想影响的传统士大夫们对此却极为敏感,认为那是生命的弥留,他们从对自然界花飞叶落的瞬刻顿悟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脉动,获得永恒的回味,洋溢着盎然的禅意。清代王士祯论王维诗云:“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常有的现象,花开花落,无忧无虑,它们既没有生的喜悦,又没有死的恐惧,然其艺术魅力就在于一个“静”字:从自然的瞬刻动态变化中使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静,从对这“静”的体悟中看到生命的光辉,看到一个永恒本体的存在。

这里动即是静,实即是虚,色即是空,并且动无异于静,实无异于虚,色无异于空,在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生命直觉顿悟中,让人看到诗人的心灵在自然中停歇的踪迹,而纷繁流走的自然却展示着诗人永恒不朽的心灵本性。

所以,宗白华又说: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又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唯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宋·苏轼”(《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这里同样是一片清高淡远的世界,但与上文两诗“花开花落”不同,这里是“月去月来”,在这一片清幽静谧的深林中,明月高照空明澄静,来去自如,无声无息,既不因人的喜悦而来,又不因人的忧伤而去,一切都是那么地平和、自然、安闲自得。

慧开禅师有偈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种同样表现出宠辱偕忘、不喜不悲、无得无失的人生态度,体现出对空寂的追求:借宇宙意象表现对生命主体的超脱,主体的心灵直投射到无垠的宇宙中去,凝成一种永恒的存在。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

“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再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这两首诗与以上两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初日高照,一是深山钟声。在这深山高林中,日色高照,不见禅寺,而闻钟声悠扬,它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更富禅味,更富禅境。它把人带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是一种“入乎无言无意之域”的幽远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而这里通过夕阳残照的顿悟,追求禅意美,同样体现在以下两首诗中: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唐·崔侗《题崇福寺禅院》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

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孙友篪《过古墓》

这里一切也都那么恒久、淡远:扫地焚香,浓煎雨茶,携篮过岭,闲云竹房,“不知今夕何夕”,一切都那样自由自在,委运随缘,前朝旧事转头皆空,只有淡淡的夕阳还在默默残照着。

这与倪云林的“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一样给人以淡远而恒久的韵味。它让人能够领会到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永恒本体的存在。尽管是空幻的,它们能让人看到水天明媚;尽管心空万物,但仍流连人世。

这种心无旁骛、莫向外求的生命态度,既是借有限自然景物来展现主体人格境界的超越,又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读诗词中的唯美禅境诗词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