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约公元年-约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才”,“诗*”,创作的诗文为“*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一
古人云:“好诗多磨,千金难得一句佳。滥言无益,纵然万语无*用。”(查无出处,全靠瞎编)
诗歌这个东西,可神奇了,在精而不在多。真正的高手,可以用简简单单几十字,描述那种极为复杂的情感和故事。
要问最短的唐诗是哪首,可能有人说,绝逼是五言绝句了,全诗二十个字,言简意赅。这种诗歌,可以随手拈来。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典型的五言绝句,二十个字。然而,这是最短的唐诗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有一首神奇的佳作,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高端了!只有十八个字(不要抬杠,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标点符号不算数)。实际上这都不是高端的,还有真正的高手——十六个字,甚至十二个字那种,不服不行。不信请围观,武则天《制袍字赐狄仁杰》:
敷*术,守清勤。
升显位,励相臣。
再随便举一个例子,寒山《三字诗六首》之三(此处敲黑板,不要看成《三字经》):
我居山,勿人识。
白云中,常寂寂。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涨知识。我只问你服不服?
而最长的唐诗,当推韦庄的《秦妇吟》。“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那个喵的,好诗是好诗,但实在是太长了,根本背不下来)。全诗共二百三十八句,一千六百六十六字。
有的人,只流传了一两首诗,便足以流芳千古。比如《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比如《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
有的人,写了数万首诗,却一首都不能流传(我绝对不会告诉你这个人是千年难得一遇的乾隆皇帝,平生作诗四万多首,因为任性,天涯海角随意发表,数量上几乎就是一本《全唐诗》,然而成绩焦人,要不随便背一首试试?)
打住,打住。感觉有点跑题。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唐诗中的绝顶高手,是那种写得又多又好的。正所谓传说中的:“既图数量,也图质量”。抛开“诗仙”太白、“诗圣”工部、“诗佛”摩诘、“诗魔”乐天这些海内外公认的高手不说。这里单说一个小时候得了先天性小儿麻痹症、长大后得抑郁症,最后年仅二十七岁夭折的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莫焦。板凳搭好,慢慢道来。
话说大唐元和五年(公元八百一十年),正逢唐宪宗李纯执*。某日,天刚麻麻亮,早在河南府*府办公楼前,公示栏边,已经人头攒动。有的袖手站立,有的踱着方步,有的相互交谈,大家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
随着大门“吱呀”一声打开,八名带刀府吏阔步挺出,驱散众人后,两名公务员手持皇榜,小心翼翼地将其张贴到告示栏。
“放皇榜了!”有人一声吼,大家马上骚动起来。齐齐伸长脖子向榜望去。效果立竿见影,众人的情绪马上表现为两极之态:有的挥拳击掌,乐不可支,高呼“哈!哈哈!”;有的低眉垂目,长吁短叹,直言“操!操操!”……
有好事者开始宣读皇榜:“大唐元和五年河南府府试第一名,洛阳昌谷县,李长吉……”
立马有一书童大声疾呼:“我家公子考中了!大哥,你考中了!”
大家顺着书童的方向望去,却见一白衣少年,在人群之外,二十左右,手执书卷,言语轻轻道:“不要大惊小怪,府试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们回去再说……”
然后带领书童离开,头也不回,深藏功与名。
这位白衣少年,正是李贺。
二
话说大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较之于隋,已经相对完备了。
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后来废除,与其说是禁锢思想,不如说是难度太大。以现代人的水平,不要说通过考试,就连那些考生写的字都读不完。理解意思?更是一脸茫然。
各地州府组织的考试,算是地方类考试,只算一场资格赛,类似于升学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一场资格赛,才有资格打入总决赛。
李贺轻而易举、毫无压力地获得了当地考试的第一名,总决赛指日可待,现在只需要在家坐等。
很快,县里教育局领导通知他到首都长安去领取解状。所谓解状,就是京城贡院发放的准考证。这个证书很重要,有了它,才有第二年春天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而进士考试一旦通过,就有了公务员的资格。
这一日,各地考试胜出的举子们齐聚在贡院门口。有驾车来的,有走路来的,有陪护来的,也有坐轿子来的。不管何种方式来的,工作人员都不以为意,他们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有兵卒维持现场,禁止插队排队。
都是文化人,不存在的。现场紧张而有秩序。相关工作人员高放着喇叭,叫着每个人的名字,大家依次上前,领取准考证。拿到解状者,随从人员一阵吆喝,转身喝酒去了。也有那种低调的寒门学子,一个人默默地离开。
然而,连续叫走了十余人,没有李贺。
作为河南省文科状元,咋可能没有准考证呢?“莫焦,淡定,我们再等等。”李贺阻止了几次想要上前问话的书童。
时间突然很慢,好不容易等了半天,领取解状的举子们终于散完。工作人员才漫不经心地高声问到:“洛阳昌谷县李长吉,来没有?”
“李贺在此。”
“你的举人资格遭取消了,没有准考证,今天就算赶场,你可以回去了。”
李贺一阵蒙圈:“开什么玩笑?什么情况?几个意思?”
工作人员说:“关于这个问题,建议你回去问问你爹。他取个啥名字不好呢,偏偏要叫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有人举报你没有避父讳。这个进士科,你是考不成了……”
话音未完,李贺彻底懵圈。
这个事情迅速发酵,在朋友圈广泛散播。很快,整个洛阳城都知道了。
有一位中年大叔得知后,大发雷霆。砸了一只茶杯,猛捶办公桌:“马勒戈壁的,乱搞!这是啥道理?为了一个避讳,把人家的前程给毁了……还有没有王法?有没有天理啊!……”
他决定,必须要为这个事情做点啥。马上发了一个朋友圈,题目叫《讳辩》,写了一句名言: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如果老汉的名字里面有个关于“进士”的同音字,娃儿就不能考进士,那老汉名字里面有个关于“人”的同音字,娃儿还不能当人了?
这个反问句写得相当犀利,可以说是指点迷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狗血。诡异的是,他这番话非但没有纠正避讳的误区,反而让很多人意识到,名字里确实不能带“仁”,要不然对后代不好。
“避名讳”这个事情,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即便是现代也存在。其基本要求是,出于尊重,不可以直呼或者使用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即使人已经去世了也不行,即便是同音字和近音字也不行。
到底有好严格呢?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因为唐高祖名叫李渊,入土快二百年的陶渊明被改了名字——陶泉明、陶深明——元亮先生哭晕在厕所。
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世、民两字常改为代、人。如三国时的董袭,表字元世,一律改成元代;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中有一句“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人风”读起来拗口,实际上是避讳民字,本来是“民风”。
武则天给自己起名叫武曌(音照),她的孙子李重照只好改名李重润——明明是五行缺火,现在必须用水。
唐朝避讳最麻烦的要数“虎”字,因为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这一下“虎”字成为天下第一号禁字。朝廷命令把“虎牢关”改为“武牢关”;成语“管中窥豹”在唐之前一直是“管中窥虎”;曹操的诗中有一句:神龙藏深泉,猛虎步高冈。自唐代之后,就成了“猛兽步高冈”;另外,班超的名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唐代改成了“不入兽穴焉得兽子”……
话题扯远了。那么,到底有没有因为避名讳而影响考试先例呢?了解一下。比如早李贺出生十九年的白居易乐天老师,因为爷爷名字中有个“锽”,和“宏”字音近,所以他中进士后就没能继续考自己很擅长的“博学宏辞科”,而是改报了“书判拔萃科”。因为避祖讳,被逼换专业。白老师也是醉了。
所以,关于李贺这次公务员资格考试的事情,板也没用,闹也没用,上访也没用,即便是有中年大叔帮助撑腰、骂街、发博文,也依然并无效果。于事无补,不服不行。
三
那位专门发博文《讳辩》为李贺喊冤的中年大叔,到底是何许人、什么来头呢?正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这位韩愈先生可不简单,是大唐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治家。他也是进士科班出身,虽然官运不是很亨通,但也当过监察御史(中纪委副书记、检察院副检察长,当时编制全国仅十五人)。最要命的,是他的社会声誉,是“唐宋八大家”的领头人,去世后被追封为“昌黎伯”,享有和孔子“从祀”的高规格待遇。
这个时候的韩愈先生,早已成为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他之所以要为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李贺发声站台,不只是处于提携后辈年轻人的一贯热心,更重要的是,曾经被这小子的才华震惊过。
板凳坐好。
话说三年前,韩愈正好担任大唐皇家学院洛阳分院院长、研究生导师(太学博士)。这期间,他跟柳宗元老师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正搞得如日中天、如火如荼、一发不可收拾。他走到哪儿,都能带起一阵文坛旋风,圈内圈外上门请教的文友简直是如同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也有数不胜数的青年小子投稿、发信息。
名声太大,生意太好,也累人。时间长了,投稿能不能得到韩老师的回信,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看运气。
这日中午,他疲惫不已,正欲午休。奈何枕头高度不够,随意取来一叠稿件,垫枕头。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高度还是不够啊,于是再来一叠。摆放过程中,余光扫过一行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卧槽!这个句子好!
没有任何铺垫和转折,开头就是兵临城下,两*对垒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丝毫不拖泥带水。比起往日那些以“红旗呼拉拉飘”或者“我简要讲三点意见”做开头、看得人打瞌睡的文章,太有新意了!
韩愈先生居然睡意全无,留意到这首诗题目是《雁门太守行》,接着往下看: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眼前是*旗与鲜血齐飞,远处是夜暮共城墙一色,号角凄厉,鼓声低沉,将士们手持宝剑,奋勇杀敌,为国血战到死……韩校长读完这首诗,高兴得直拍桌子:“秘书!马上发个通知,把这个洛阳昌谷县李长吉给我请来,我要见他,请他喝酒!”
这个时候的李贺,只有十八岁。年轻肯定年轻,然而,年龄不是问题,才华最重要。
韩愈决定力捧这个文坛新人。把他收为徒弟,帮他修改文章,帮他发表作品,还给专门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标明他们的师徒关系。有了这位文坛盟主的口碑和行动加持,李贺声名鹊起。大家都预感到,史上最年轻的文坛新秀,要产生了。
李贺也不含糊,顺杆子往上爬。但是,当他打算借着韩校长的东风,进京赶考,一举打破唐代最年轻进士纪录的时候,却遭泼了一盆冷水。昌谷老家发来一封加急报:“你老汉病逝了”。
哎!踌躇满志的李贺,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被迫回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已经二十一岁的李贺再现考场,万万没想到,命运就是那么皮,顺利通过地方选拔的李贺,终究因为避父讳的问题,科考又被错脱了。
对于大唐的读书人而言,参加并通过科举考试,是当上公务员的唯一出路。终生无缘科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对李贺而言,则尤其致命。
看着其他举子们满怀期待地走进贡院考场,他们毕竟还有希望。万一过了呢?而自己,却只能黯然返乡,连希望都没有。
李贺心中万念俱灰,发了一个朋友圈《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万里,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这条心情,太悲凉。“你不要问我为什么伤心,让我一个人哭会儿……”
为什么无缘科举,对李贺是非常致命的打击呢?那必须从他的家世说起。
四
在李贺的骨子里,始终有一种与生俱来、挥之不去、不可名状的高贵感。
古人说:“你学习再好、挣钱再多、地位再高,以为牛逼了?不如人家投胎投得好。”
其曾曾曾祖父,可厉害了。是大唐开国皇帝的父亲的兄弟,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叔父,名叫李亮,李渊执*后,他被敕封大郑王。
不如算个细账?大唐建国于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贺出生于公元七百九十一年。李贺出生的时候,距离大唐建国已经一百七十三年。按照古人差不多二十岁结婚生子的均数进行统计,从李亮到李贺,已经足足八代人了!
祖宗八代!皇室血统还有多少呢?料想一瓶原浆酒被反复持续地勾兑了八次,最后的比例是二百五十六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李贺对此,一直相当重视,并毫不在乎。这一段历史,甚至是他自我简介的必须素材:
或者是这种直接署名:唐诸王孙李长吉……
或者是这种自我标榜:宗孙不调为谁怜……
或者是这种角度定位:为谒皇孙请曹植……
总之,“皇室宗孙”已经成了李贺的自我名片,还经常自比曹植,那简直就是皇子无遗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能理解。出身对于一个人的招牌来说,确实很重要。当年三国并立时的刘备玄德同志,不也自称“皇叔”吗?谁又能说清楚到底是谁的叔叔呢?我们不要计较细节。反正和皇家扯上关系,血统自然就高贵许多。
然而,事实上却有点日龙。并非皇族后裔还是皇族。皇家气派,对于李贺家族来说,早已不再。即便是李贺的父亲,直到临终,也只是当上了一个县令,小小的县级干部而已。
这种高贵血统的期望和平凡家境的现实,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作为家族的唯一希望,李贺从小就树立了“出人头地,重振门庭”的宏大愿望。
对于李贺而言,“出人头地,重振门庭”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他要落实在行动上。读书,肯定是必须的。难道还让小小县令的父亲去帮助通关系买官?首先说钱的问题,工资低少,求钱没得。再说人的问题。在京城,随便掉下一块砖头,都能砸死好几个县级干部,不会有人给面子的。靠歪门邪道上位?简直门都没有。
当然,在古代,单单是读书读得好,还不足以成名。那么多的名人,没有一个是因为读书成绩好而流传千古的。靠什么增加社会影响力呢?答案是写作,是投稿,是发表,是不停地刷状态,刷存在感。
正所谓“读书成绩好,不如写作搞得好”。
所以,李贺还致力于写诗。他每天背一个古锦囊,骑着小毛驴,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中搜罗诗歌素材,一有灵感涌现马上记下来投入囊中,回家再筛选整理作诗。
于是,每个夜晚,李贺房间的灯都是最后一个熄灭。这样的废寝忘食,刻苦用功,使他创造了“锦囊佳句”和“呕心沥血”两个激励后世的成语。这样的劳心劳力,导致李贺未老先衰,才二十岁,头发就白了大半。
*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辛辛苦苦求功名,读书成绩好,地方考试又名列前茅,文章也写得天下人点赞,人品也得到了文坛领袖的赏识……然而,并无叉用。居然遭人恶意举报,什么都成了过眼烟云。也算是草了狗了。
到底是谁,这么无聊且无耻呢?能做出这等下作之事!这里必须说一下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元稹。对,就是那个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动情诗句,却又创造“始乱终弃”成语的元稹,就是那个言行不一,人格分裂的元稹。
话说当年,李贺少年得志,得到韩愈赏识后,立即从一无名小辈名动长安。人一旦出了名,生意自然好。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正是由于李贺有那种皇族出身的身份自觉,导致其性格本身孤傲,加之如今少年得志,不免开始自鸣得意。
那天,下人忽报一位叫元稹书生求见。那时候的元稹,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校书郎(国立图书馆小编辑),而且是明经擢第(当时真正有本事的都报考进士专业,录取比例是百分之一二。而明经专业考的是背功,考对那些课本的记忆水平,死记硬背那种,技术含量低,录取比例是百分之一二十。一个是北京大学的生物学专业,一个是叉叉叉叉地方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两者身份相差不是一点点大)。李贺心里不大待见,叫人传话:
“明经擢第,何事来见李贺?”
意思是,你这种低学历狗,没有资格来找我说事情啊,这个面子我不给。
元稹在门外等了半天,等到的却是这样的侮辱,他气得转身就走。
*知道,命运这个东西,简直太皮。
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数年之后,当年的那个元稹竟然官运亨通,成为进士科考的一个主考官。大唐元和五年,李贺一路科考过关斩将,终于赢得进士及第的机会。谁料到,元稹翻看考生名册,发现了李贺的名字,昔日受辱的往事涌上心头。
“小人报仇,十年也能等”。于是,元稹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当靠谱的“法律依据”,李贺的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依照古训这可是犯了名讳。他正儿八经地给上级汇报了思想:“如果让李贺参加科举考试,就犯了他父亲的名讳,所以必须除名,这才合乎礼法”。昧着良心,上级批准了。正所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世俗的眼光,根本容不下太耀眼的光芒。才华横溢、清高孤傲、名动京城的李贺,居然成了诸多学子落井下石的对象。全国范围内,进士只有区区几个名额。李贺被排挤在外,反而得到了大部分学子的喜大普奔、弹冠相庆。
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李贺很绝望,搞不成拉倒,老子不来了。于是离开了试院。
五
从试院回到长安城中的出租屋,李贺心如死灰。本来以为这一次可以实现夙愿、一展抱负,却不曾想如此结局。他十分郁闷。
静下心来,感觉就是一只玻璃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没有的。
回老家搞事情?面子往哪儿放。在长安待下去?钱从哪儿来。说不出来的纠结。长安生活费高,房租贵。幸好还有人找到帮忙当枪手写点文字,一高兴就打赏,算是有点收入。
不管那些,混几天再说,看看形势吧。
心一烦,就静不下来。静不下来,就想出去溜达。出去溜达,就进了酒馆。几杯酒下肚,竟然有些醉了。乘着酒味,李贺发了一个朋友圈《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不要纠结为啥第三句多了“吾闻”两个字,感觉不太搭调。更不要纠结为啥这首诗只有六句,不都是四句八句吗?李贺说了:“我心里不爽,想咋写就咋写,不要在意细节,你将就着看吧……”
诗里面写到了汉代名士主父偃,这位同志很有才华,早年机遇不到位,一直到二三十岁,多受排挤,托关系找领导,整死没有下文。一气之下,直接给皇帝发邮件,居然成功了。皇帝很喜欢,让他一年之内连升四级,后来当上了中大夫(中央*研室副主任,专门给皇帝出点子)。
诗里面还提到了唐代名士马周,这位同志年少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寒,但喜好学习,因贫困失意、放浪不羁,名声受到影响,搞得大家不甚喜欢。之前当过老师,后来辞职。因为响应唐太宗的号召,写了一篇很好的*策研究,得到皇帝赏识,后来官至宰相,死后还享受了为皇帝陪葬的高规格待遇。
李贺写这两人的目的,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金子总会闪光,我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咸鱼翻身,皇帝会赏识的……”
还是那位中年大叔韩愈最关心他。找到他说:“徒弟,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是喝滥酒就不对了。当不上高级干部无所谓,你还可以从基层当办事员干起嘛!当不上公务员无所谓,你还可以当事业干部嘛!管他那么多,吃财*饭,在体制内,总是对的嘛!莫焦,我给你介绍个工作,好好干,总有机会的。”
有了文坛大咖的大力推荐,朋友面子还是要给的,体制内的工作还算落实得比较顺利,只是官职有点小,是从九品的奉礼郎。其主要职责是“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在中央开会或者搞活动时,给与会人员排座次、排位置,安排灯光、音响、乐队,有点接近于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
不管怎么说,算是给皇帝近距离服务了。李贺很感激。
然而,到了首都,才知道官职大小。城墙上一块砖头掉下来,都能砸死几个七品县令。那这种从九品的官,无异于过江之鲫。干了三年,根本没有任何升迁的希望。原本以为这个工作可以接近皇帝,得到机会。谁知道,每次上班,都离皇帝远远的,面都见不着。
更要命的是,李贺的身体不行了。
他幼年时曾得一病,其症状为“细瘦通眉,长指爪”。又高又大的鹰钩鼻、眉毛不仅粗,还连成一条直线,手指又细又长完全就是九阴白骨爪。用现代的西医说,叫做“脊髓灰质炎”。什么是“脊髓灰质炎”呢?实际上就是俗称的小儿麻痹。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发明显,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事业不顺,升迁无望。身体欠佳,生活受限。在这双重压力下,李贺给领导写了一个辞职报告。
大凡辞职,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待遇太低,二是干得不爽,没有第三了。很显然,李贺属于后者。
这一次离开首都,他强忍住内心的失望,发了一个朋友圈,顺带还写了一个序言: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哀伤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中,有一个让古今无数大咖忍不住交口称赞的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其设想之奇伟,意境之辽远,被司马光赞为“奇绝无对”。
许许多多的崇拜者非常喜欢用这句话做文章,并试图将其作为上联,但弄死都对不上合适的下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终于有了一位死后被封为“木芙蓉花神”的文学家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震惊四座,遂成为千古绝对。
很多人喜欢某一句诗,其表达方式是各种改装,搞得只剩下一点痕迹。只有这一句,被后世许许多多人照搬照抄。且看:
首先讲一下离大唐最近的大宋朝。万俟咏《忆秦娥别情》:“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孙洙《河满子秋怨》:“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再说下接下来的元朝。段成己《木兰花》:“试将离恨说渠侬,天若有情天亦老”。元好问《蝶恋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再说明朝。黎瑜娘《闺情集古》:“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怜孤负月团圞”。
然后还有距离现在比较近点的清朝。沈曾植《金缕曲为藏山题画》:“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程颂万《玉楼春其十》:“坐来虽近远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最耿直的,还算是宋朝的贺铸,他在《小梅花二首其二行路难》中,直接引用了原句:“白纶巾。扑*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试问上下千年,还有更加牛逼的诗句吗?答案是,没有之一。
诗词的世界,真是无穷浩瀚。一个简简单单的句子,居然可以成为后世的财富。不服不行!
六
辞职一时爽,日子很艰难。
离开首都,辞职回到家乡的李贺,心情十分忧郁。想到自己刚刚二十出头,上有母亲需要赡养,下有兄弟需要学费生活费,自己夹在中间赋闲,实在是良心上说不过去。
生活如何开展?
古人说: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李贺偏偏不信邪。他说了:“即使遍体鳞伤,也要向着梦的远方”。
当时有很多文人,官场走不通,就走行伍。当不上公务员,就当*官。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出生于大唐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七百零四年)的高适。他也是考试不顺,在三十岁开始北游燕赵,先后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给他们当秘书。后面多年努力,还参与了安史之乱叛*的讨伐,最高当上了中宣部部长、外交部长(礼部尚书)。
对!就这样搞!参*报国,以立功勋。为了给自己壮行,他重拾豪迈气势,发了一个朋友圈《南园十三首》(这首倾注了感情和希望的诗,很长,足足四百四十六字,其中四句最具气势):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何等的踌躇满志!可是这种理想在现实面前,无论如何都硬不起来。
由于朝廷软弱,藩镇跋扈,部队之间也一直闹内讧,不团结。他所在的队伍没有站队正确,导致一直遭受种种冷遇和排挤。上级不支持,同行来打压,内部闹意见,垮杆是迟早的事情。硬撑持了三年,部队主要领导也因为“干的不爽”,辞职了,部队就地解散,收编、整组。李贺被迫解甲归田。
气死我也!生不逢时,时运不济,有才华不能施展,干一行霉一行,还要不要人活!
李贺疯了……这种令人窒息的绝望,逼出了他十分惊人的想象力。他用手中的笔,开展构建属于自己的奇幻小宇宙。在这个满是幻想的世界里,他既可以随意遨游太空,更可以俯视人间。
大家被他发的朋友圈惊呆了。你看这首《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这首诗里,他充分发挥了十分逆天的想象力,描摹出了十分奇幻的宇宙夜景。在他的诗句里,月宫一夜,世上千年,人间的沧海桑田,不过是转瞬之间,九州大地如同烟尘,浩瀚海洋如同杯水。
这完全是一个被文学耽误了的天文学家!是一个被生活耽误了的哲学家!
不仅可以上游太空,那只是小意思,就算是下落*泉,他也毫不含糊。我们随意围观一下他的朋友圈《苏小小墓》(顺带强调一下,不是苏小妹,是苏小小,南北朝时期南齐钱塘第一名伎,著名演员、歌星,卒于二十岁):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太多的文青到了杭州,都会去凭吊苏小小,顺便写下一首诗,表达情感。唯独这首,把苏小小的幽*刻画得飘飘乎乎、若隐若现。诗中表达哀怨幽凄,居然吓得人头皮发麻。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正看见了苏小小的游*。
除了写神写*,他即便是描述现实生活,也是脑洞大开,满满的的魔幻主义思想和色彩。他在帝都当中央接待办副主任(奉礼郎)期间,还为当时的知名箜篌演奏家李凭写过一首加持软文诗《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音乐之美,自不必说。你看,在醉人的乐声中,作者脑洞大开,腾云驾雾,三界五行,无所不至。这种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只问你,服不服!
身体上的顽疾,意志上的消沉,二十七岁的李贺,再也撑不下去了。这一生来世上走一遭,留下些什么呢?他撑着最后一丝力气,把公开发表的诗作编辑、校对、抄写,然后交给好友沈子明保存,一共有二百三十三首。每一首,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全是经典。
公元八百一十七年,李贺那充满坎坷的梦,终于醒了。他在昌谷抑郁而终,短短的二十七年,生命未曾怒放,却已凋零。
多年以后,一位名叫李商隐的诗人为他写了一篇小传。文章不太长,只有六百零四字,却用足足一百八十字特别写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妈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嚖管之声。
李贺将死之时,曾看见一位红衣仙子,骑着赤龙来到他床前,说玉皇大帝建好了白玉楼,召他前去写文章。李贺想到自己的母亲,泪如雨下,然而天命不可违,很快其窗前便烟雾升腾,伴随着车轮声和奏乐声,李贺就此仙去。
或许,这只是李商隐美好的想象。也或许,这就是李贺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