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成都地名故事大唐盛世时成都自然生态如何杜
TUhjnbcbe - 2024/4/6 15:05:00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冬,杜甫避乱人蜀,举家来到成都,在城西郊浣花溪畔结草堂而居,度过了近四年安定闲适的生活,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下面我们便跟随杜甫的诗歌,去领略大唐盛世时期号称“扬一益二”的成都的地理风貌。

关于唐代成都的地理风貌,杜诗多有描述。杜甫初到成都时,就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眼中的成都地理环境不同于原来所见的中原和关中地区,是“山川异”之地,“季冬树木苍”,冬季树木依然一片浓绿。“曾城填华屋”、“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唐代成都的经济与文化是多么的繁华与绚丽。

这首诗既有自然环境的展现又有人文环境的描写。成都市廛的繁华、气候的温和由此可见一斑。下面拟就杜诗中所描述的成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唐时成都的地理风貌作一简要论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诗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多有描述。

杜甫刚到成都是冬天。冬天的成都气候温暖,杜甫一到成都就有深刻体会,“季冬树木苍”就是冬暖的结果。与北方相比,成都冬天并不十分寒冷。“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重简王明府》),且很少下雪,“西蜀冬不雪”(《大雨》)。

春天的成都多细雨。杜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之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之一)等就是生动的写照。并且,春雨多在夜间下,白天又放晴。“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春天的夜雨是好雨,因为成都冬季少雪、干旱,春天万物复苏只有靠雨水,故春雨尤其宝贵。夜间下雨,既不妨碍农作与出行,又让植物及时得到雨水的的滋润,故与杜甫一样,成都人都喜欢春天的夜雨,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成都的夏天是多雨季节。初夏多梅雨,杜诗《梅雨》写道:“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迥。”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

成都的大雨也多在夏天降临。杜甫《大雨》诗云:“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有时大雨还带来摧屋拔树等危害,如《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生长了二百年的楠树都可连根拔起,可见风雨之大。

秋天的成都凉爽,多云多连绵雨,还时有大风发生。杜甫诗《立秋日雨院中有作》云:“山云行绝塞,大火後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又《赠蜀僧闾丘师兄》写道:“天涯歇滞雨,梗稻卧不翻。”

秋雨与春雨一样,也多在夜间下,“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散愁二首》之一),“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村雨》)。

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描写了成都秋天的大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诗对唐代成都良好的空气也有描写。大家熟悉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诗人凭窗看到的景色,不但有垂柳、黄鹂、白鹭、沿江而下的船只,还有西岭雪山的皑皑自雪。

杜甫在其他诗中也描写过西岭的雪,如在浣花溪上划船,亲眼目睹过“练练峰上雪”(《泛溪》),出城抬头看见“斜景雪峰西”(《出郭》),草堂早起望见“西岭纡村北”(《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之十一)。

《泛溪图》

试想,如果成都没有好的空气状况,杜甫是不可能看到一百公里之外的西岭雪山的。无独有偶,唐代另一位诗人段文昌也曾在成都看见过西岭雪山,而且更为逼真地感受到了雪山的寒意,其云:“重楼窗户开,四望敛烟埃。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乍疑蝉韵促,稍觉雪风来。……”作者站在当时成都著名的张仪楼上,因为空气清新,远处的西岭雪山不但跃人眼帘,还感觉有阵阵雪风袭来。

杜诗中有大量描写成都动植物的诗篇,跟随杜甫的脚步,我们可了解到唐代成都的植被状况和动物分布情况,也从一个侧面感受当时成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杜诗的有关篇章可知,唐代成都树多花多,植被状况良好,城市绿化覆盖率很高。如“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高楠》),“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古柏行》),“桤林碍日吟风叶”(《堂成》),“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枯棕》),“东望少城花满烟”(《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四),等等。

细析杜诗所描写的成都植物,有植物群落从垂直空间上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的各个层次,这些都是当时成都的常见植物,而尤以乔木和草本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有楠树、松树、柏树、桤木、柳树、楸树、榉柳、杨树、棕榈树、桃树、李树、梅树、枇杷树、樱桃树、橘树、橙树、梅花树、桑树、芙蓉树等。

草本的则多为花类与粮食作物,如菊花、丽春花、荷花、麦、黍、芋、粟、豆、稻,当然还有竹子。灌木和地被植物则较少,前者有丁香、栀子等,后者有青苔。另外,除上述基本层次外,还有少量层间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等。当时的成都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植物群落,是与其温暖湿润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的。

杜甫所写成都诗中提及很多动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之三),“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无数蜻蜓齐上下”(《卜居》),“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弊庐遣兴奉寄严公》),“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春日江村五首》之四),等等,种类非常多。

其中,鸟类有杜鹃、白鹭、雁、鸥、黄鹂、黄莺、燕、雀、翡翠、鸥鸡、鹳、鹤、鸬鹚、鸳鸯、鸡、鸭、鹅等,兽类有虎、豹、猿、麇、鹿、马、牛、羊、犬、獭、象、熊、鼠、蝙蝠等,虫类有蝉、蚊、蚕、萤火虫、蝴蝶、蜘蛛、蜻蜓、蝗等等。由此可知,唐代成都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成为许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土。

成都的整体地貌情况如何,杜甫诗中未加勾画。不过,杜诗却对所居草堂周围的地貌有较为清晰的描述。杜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又说“南江绕舍东”(《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层轩皆面水”(《怀锦水居止二首》之二),可见杜甫草堂所在的村落有一条小河环绕。草堂处在一处河湾中,从地质学的角度观察,就是位于河曲的凸岸部位,是河漫滩之地。

杜诗“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春水生二绝》之一)就表明草堂的门口有一片很浅的沙滩,涨水就会被淹没。这种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形,在地貌学里叫做河漫滩。杜甫在另一首诗中说“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田舍》),说明在小河环绕的地方,有田地和房屋分布,还有一条人们经常来往的古道。柴门就在古道旁。这同样说明草堂位于河曲凸岸内,且有一面(应是西面)地势较高,在这里还有未受河流变迁影响的“古道”。

杜甫诗还描写了成都良好的水环境,有多首诗再现了锦江的美丽。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登楼》),与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所道“濯锦清江万里流”、“锦水东流绕锦城”、“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描绘如出一辙。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所居草堂门前的江水中停泊着通往东吴的大船,这是当时成都与外地水路交通的写照。这与岑参《万里桥》诗“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急,帆去如鸟翅。”描写的情况相一致。

万里桥老照片

由此可见,唐代成都的大江很宽阔,且水量很大,使“万斛之舟”能“行若风”,今天锦江的水量远非杜甫所见时可比。据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研究,唐代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和降水量都比现在高。加上当时的岷江正流(即史书所谓的“大江”、“江水”)绕成都城流过,在成都的这一段叫“汶江”,“一名笮桥水,一名流江,亦日外江”,在成都城南的一段则是李白、杜甫在诗中经常歌咏的“锦江”(或称“锦水”)。

杜甫成都诗中记录最多的水体当为草堂旁的浣花溪。凡写草堂风物的诗几乎无一不提及之。最著名的“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形象地描绘出了草堂与浣花溪的位置关系。平时,浣花溪水不深,“溪水才尺余”,“水中有行车”,并且清澈见底,“白石明可把”(以上均源自《溪涨》)。

到了夏秋多雨季节,溪水就要涨高,有时“秋水才深四五尺”(《南邻》),有时却大涨,“秋夏忽泛溢,岂唯入吾庐”(《溪涨》)。遇到大风雨,则“茅轩驾巨浪”,整个草堂就象是飘在溪水上的。由此可见,浣花溪在不同时间水量的变化很大。

在没有大风雨的时候,浣花溪的风景很优美,“点溪荷叶叠青钱”(《绝句漫兴九首》之七),水中有荷花等水生植物;“细雨鱼儿出”(《水槛遣心二首》之一),“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溺槌对沉浮”(《卜居》),水中有鱼、满糙等动物游动,水面有蜻蜓飞舞;“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之七),沙滩上则有小野鸭傍着妈妈睡觉,一派和谐恬静的画面。

成都地名故事:唐朝时成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杜甫来悄悄告诉你成都地名故事:贫民窟和革命场——抗战时期的皇城坝印象成都地名故事:贫民窟和革命场——抗战时期的皇城坝印象成都地名故事:抗战时期的少城公园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都地名故事大唐盛世时成都自然生态如何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