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民俗专家刘孝昌看来,“芙蓉”作为这座城市的品牌和印记,也不断被创造性地挖掘,开发以及应用,使“芙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的薛涛笺即是明证。刘孝昌介绍,相传,唐代诗人薛涛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诗笺。据《唐音要生》载:“诗笺始薛涛,涛好制小诗,惜纸长剩,命匠狭小之,时谓便,因行用。其笺染演作十色,故诗家有十样变笺之语。”《牧竖闲谈》也有记载:“浇花人多造十色彩笺,于是薛涛另模新样,小幅松花纸,多用题诗。”
到了现代社会,长流的锦水,更是冲不淡“照水芙蓉”澹静丰神的佳色。芙蓉糕、芙蓉酥,“芙蓉牌”产品出现在成都人民的生活,更有无数的父母用“芙蓉”来为爱女命名。在芙蓉品牌的研制、创新上,刘孝昌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面上的芙蓉牌老肥皂、芙蓉牌火柴曾风靡一时。
另外,成都人的审美情趣和日常生活都受到芙蓉文化的影响。因为芙蓉花象征富贵吉祥,也成为成为蜀绣的重要素材。“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座屏便是蜀绣的主要代表作品。过去,人们还用芙蓉花染的丝织品制成的帐子,又称为芙蓉帐。”刘孝昌介绍。
在戏剧方面,更有新都区芙蓉花川剧团精心复排而成的大型川剧神话故事剧《芙蓉花仙》,曾创造了23年上演场的奇迹。到目前为止,该剧已演出余场,并先后赴芬兰、瑞典、丹麦、新加坡、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及地区演出。
“天府芙蓉园的打造,更是能够让芙蓉文化深植在这座城市当中。”刘孝昌表示,这也将再现唐代诗人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盛景,让“蓉城”满誉天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燃岸杨晨图片由武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