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知歌管与谁同杨吴南唐北宋,
TUhjnbcbe - 2024/7/9 22:40:00
辽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603798.html

有朋友问:“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透露出诗人的哪一种情感,为什么“称”字发平声却出现在上句句尾,是否合律?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初徐铉的《题殷舍人宅木芙蓉》:

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

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

似含情态愁秋雨,暗减馨香借菊丛。

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

这首诗的格律,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到了北宋初,诗的格律早已成熟,同时由于韵部划分原来越细致(《大宋广韵》多至部),诗人们也开始尝试进行韵部的灵活变通,探索出一些特殊格式。

首句“怜君庭下木芙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是第三字不论平仄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平收律句,根据格律诗”对、粘“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起入韵格式的平仄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逐字验对,整首作品平仄严合,格律规整,但是后面四个韵字“红、风、丛、同”是平水韵“一东”部,而首句入韵的韵字“蓉”却是“二冬”部,属于邻韵。

宋朝诗人们在归纳前人诗作,发现大量类似问题,采取的特殊格式便宜处理——允许首句入韵的七律首句韵字入邻韵,称之为“孤雁出群格”。后期还发展出最后一个韵字可以入邻韵,称为“孤雁入群格”。

因为这种情况非常多,所以形成特殊规则,然后在创作中使用,由于被大多数人认同,这种韵格一直保留下来,我们今天还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处理创作格律诗时首句韵字的问题。这是一种规则下的灵活变通,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原本的分韵过于细致和死板,没有跟随口音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使用新韵来处理这类作品,很多邻韵早就合并了,就根本不存在特殊格式的问题了。

宋朝诗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探索,包括葫芦韵、辘轳韵、进退韵,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押韵不灵活的尝试,其中“孤雁出入群”这两种格式保留了下来,其它格式就很少有人再用了。为什么后来不再流行这些特殊韵格呢?因为到南宋末,刘渊的《平水韵》对《大宋广韵》进行了一次大的邻韵合并,从原来的个韵部,减少到了个韵部。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时尚的,彻底解决了宋人口音中的邻韵问题,自然也就减少了特殊韵格的出场次数——反正已经合并到一个韵部了,还说什么孤雁?

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这首诗中的“一东”、“二冬”部,刘渊的《平水韵》并没有做出合并,成为当代诗人学习平水韵比较头痛的问题,一开篇两个韵部就是一样的发音“dong”,却偏偏不是一个韵部。这只能说,当时这两个韵部发音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没有合并。为什么后来又过了这么多年,这两个韵部还是没有合并呢?

那是因为元朝兵马南下,中原口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体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词、曲、小说)。后代人再整理韵书的时候,就不再针对诗来专门出韵书,对唐音宋韵的传承也出现了很大差异。所以后来的《词林正韵》、《十三道大辙》,直到如今的《中华新韵》、《中华通韵》都是以北方中原话口音作为基础来整理了,底子不同,也就没必要再去动平水韵。即使是后代诗人还在坚持用平水韵写诗,想对平水韵进行优化,那按什么标准去优化呢?按当下标准就是新韵,不存在遵古了,又何必再用平水韵?所以“一东”、“二冬”这个早该整改的问题也就随着整个发音体系发生大的改变而被忽略,一直保存至今。

就好像我车子有个小问题一直没有修理,然后突然有一天,我连车子都换了,你说我还去管那个小问题吗——平水韵中“一东”、“二冬”邻韵,以及“十三元”之类的糊涂问题,为什么一直到今天还在混淆学习古韵的人?制定标准的汽油车厂家都已经转去生产新能源车了,谁还来管你二十年前油车上的小毛病?

古诗词格律学习平水韵是重要的,那是因为我们要赏析古诗,学习古诗在格律之上的精巧写作手法,不可能不从平水韵,也就是唐音宋韵上去寻求,但是创作古诗,个人是建议使用新韵的,当然选择是自由的。在遇到新旧韵有冲突的情况下,最好以新韵为主——你写的作品,是给当代的人看的,读的,吟诵的。

诗以言志,你用来言志的载体,如果别人读不懂,就毫无意义。

诗是韵文,但是没有谁规定这个韵就一定要用旧韵。

扯远了,说回这首作品。这就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的孤雁出群格七律,格律是规范的。

那么这个“默饮数杯应未称”的“称”字就肯定是读第四声,是仄声,即“称心如意”的发音。不管首句邻韵也好,任何变格也好,除了第一句,所有格律诗的单数句尾字音调都是和韵脚相反的。这首诗押平声韵,那么单数句尾就一定是仄声。如果是押仄声韵,那么单数句尾就用平声断句以示区别。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是押仄声韵,所以它的第三句就是“孤舟蓑笠翁”,用“翁”字结尾断句。

我们只要看到韵脚押平声韵的格律诗,它的单数句尾字一定是发仄声,如果是多音字,那就是发三四声的那个音,如果是一个我们平时读一二声的那字,那么这个字就一定是入声字——这也是我们倒推学习积累入声字的一个方法。否则的话就是出律,就不是近体诗了。

我们要养成古诗词阅读的条件反射,这就是学习格律的好处。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内容上其实也不复杂,前三联写木芙蓉,最后一联发感慨,关键就是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的叹息中包含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才是我们要搞清楚的重点。

徐铉这个人,最早仕于杨吴,后来在南唐李后主手下逐渐出头。当北宋要南征的时候,他曾经多次代表南唐出使北方,和赵匡胤进行了是否有必要开战,是否一定要灭南唐的辩论。他本身在诗词史上不算出名,但是他间接地为我们贡献了一个很有名的句子。因为徐铉口才很好,和赵匡胤争辩的时候,说南唐以儿子的身份侍奉宋,你做老子的怎么要攻打儿子呢,江南何罪之有呢?赵匡胤被弄得无话可说,干脆就不讲理了,讲出了一句千古金句:“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这就是耍赖皮了,你南唐确实没有罪,但是怀璧其罪。只跟你讲实力,不跟你讲道理了。

南唐灭后,徐铉跟随李煜入宋,后主被软禁,徐铉就做了降官。后来有一次徐铉去探视李煜,后主和他一起喝酒,追忆往事,大发感叹,说当初不该误杀了自己的大将,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然后徐铉就把这番话上报了,当然估计也是不得不报,没多久李煜就被赐死了。虽然野史中大多是说小周后受辱,李煜写下了“雕栏玉砌应犹在”的词昭示反心而被诛杀,这个就很难说了。总的来说,徐铉也算得上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典型,他后来为李煜写的墓志铭,还是文采很高、很华美的。

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唯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咸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貌岸然有所在,复何愧欤!

徐铉是个文采很好的人,和当时韩熙载共称“韩徐”,领袖南唐文臣。他文思敏捷,写诗文从来不打稿子,都是一挥而就。这样导致他的诗文很流畅,一气呵成,但是深度就不够。我们要想写有深度的文章或者诗歌,必须几易其稿,然后逐渐开发自己的思维,才能把主题深化明了,做好内容。写得快的,随口吟的小诗,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思想深度,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前三联都是在写木芙蓉的颜色、形态、生长环境什么的,但是如果结合徐铉这个人的官场经历和他在历史上起到的这些作用,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他为什么会在尾联忽然发出一个感慨。粗看之下,他这首作品并非在颈联转(起承转合),但实际上在颈联的写景,徐铉就已经开始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了。

首联“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这个很好理解。标题是《题殷舍人宅木芙蓉》,这个“君”就是指殷舍人。

你房子下面的这些木芙蓉,真可爱啊。“怜”就是爱,怜爱。对句就相当于白话,甚至都不用解释。

颔联“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这一句有一个关键的字要解释一下,就是“零”,不是0的意思啊。大概到十九世纪,这个“零”才代表数字“0”。“零”字的原意是指零零落落的小雨,但是用在这里,实际上是坠落、飘落的意思,是一个动词。

“晓吐芳心”——早晨花骨朵舒展开了,“零宿露”——一夜附着的露水因此滑落。这是观察和描写都很细微、精致的动态画面。“晚摇娇影媚清风”,这一句也很简单,但是也可以说开始注入徐铉本人的感情了。因为徐铉作为官场中人,是需要事主的,特别是他曾经在杨吴、南唐、北宋三朝为官,这种早晚的木芙蓉状态变化,很难说没有映射他自身的官场际遇。我们现在可能感觉不到,认为他只是简单地在描写芙蓉,但是作为有这种经历的人,看到这种景象,有时候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身身世飘零的去国降臣情节,自哀自怨。

诗人都是多愁善感之人,更是如此。

颈联“似含情态愁秋雨,暗减馨香借菊丛”,这一句就很明显了,如果我们代入徐铉的情感来看的话。他现在入了宋,只能夹起尾巴做人,所以“暗减馨香借菊丛”。“菊丛”指什么?可能就是北宋官场,“暗减馨香”可能就是指自己无法再坚持原来的臣德,已经没有办法了,只能这样,因此才会有愁态,当然这里还是写芙蓉愁秋雨。事情、指代真真假假,但是愁思是千真万确的。

这么愁怎么办呢?尾联就结合到人了。

尾联“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这么愁就喝酒吧。安安静静地喝了几杯,感觉还是不称心如意,总觉得还是无法排遣,又无法表达得太过明显。作为一个降臣,他无法真正吐露心中的愁绪和苦闷。“不知歌管与谁同?”在一边享受着弦歌乐舞的时候,不知道还有谁的心态和我一样呢?

其实这种心态的人比较多,像虞世南,由南朝陈入隋,最终入唐,在唐朝为臣得到了很大的尊重,但是他的心态总是没有李唐旧臣的那种兴奋,作为一个灭国臣子,虽然被明主重要,却总是觉得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往和旧主。徐铉就是这种心态,他在南唐时深受李煜器重,如今既要忠于新君,却又要面对旧主。这种夹缝中的人生,无论你喝多少酒,只要没喝醉,总会觉得哪里不称心如意。他的不称心是看木芙蓉引起的吗?确实是,看到木芙蓉早上这样,晚上那样,联想到自己的官场身世,这种心态确实是看木芙蓉引起的,但是和木芙蓉关系又不大。

除非是南唐当时战胜了宋,他才可能才称心如意。所以这首作品,有诗人自身很强的情思在里面。前面三联写木芙蓉,从颈联开始糅杂自己的情感,到尾联比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作为降臣的郁闷心态。

这首七律没有严格遵守起承转合,尾联也没有合回去。我们完全可以看作一首绝句,把他的中二联去掉,才能更容易感受到他的诗眼在哪里:

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

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

是不是更加清晰明了?我们只需要首联、尾联四句,形成一首绝句,就能看得更清楚,他纯粹就是借木芙蓉来感叹自己的心态——无可奈何,又很无力,没有办法的愁绪。中二联虽然很华丽,实际上并不算重要,都是铺陈过渡的作用,尾联才是真正表达自己的写作心态。

这样是不是对这首作品的内容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呢?不过要说明一下,这些内容情感是个人根据徐铉的官场经历推导出来的。诗读得多了,再加上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有诗人的背景生活,就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态,他为什么这么写。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首诗的赏析,这首作品也不需要解释,诗不难,无非就是触景生情。

我们这里分析的是他为什么会触景生情。

不知歌管与谁同——太平犬记乱世臣。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知歌管与谁同杨吴南唐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