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诗仙李白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人生价值呢?
对于“成才”这个话题,庄子早就用樗、栎、商丘之木,这三棵大树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其中奥秘: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无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一起来看——
樗《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樗,栲漆之类的树,木质粗劣,不能用作材料。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过于弯曲、盘结、臃肿,不合乎木匠的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不合乎木匠的规矩。虽立于道边,木匠看都不看。现在您说的话,也跟这树一样,全是大话空话,大家都觉得应当抛弃。”惠子的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大材无用。隐含的意思是,像庄子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任用的,因为庄子的思想“不中绳墨”“不合规矩”“大而无用”。庄子说:“先生您没看见过猫和*鼠狼吗?它们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游的小动物;它们东蹿西跳,上蹦下跳;一不小心就踏入猎人机关,死于罗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仿佛天边的云,却不能捕捉老鼠。”庄子的意思是,只顾眼前利益者,谓之小聪明、小技巧,难免贻笑大方。庄子将话题转回到樗树“大而无用”上,认为大树大为有用,只要给予它生存的空间,人们就能悠然自得地背靠它乘凉,逍遥自在地躺卧树下。这辽阔的空间,没有伤害,没有征伐,只有自由和逍遥。樗正因“不中绳墨”“不中规矩”,才得以躲避利斧的砍伐,安身立命于世。当我们感到自己毫无价值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栎在庄子看来,仅仅提出“无用之用”还难以“博施于人”,因此他在《庄子·人间世》中两度演说寓言故事。
匠石之齐,至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这又是一个无用之木的故事。千年老树,人们喜用红绳子围着,在树干底下插满了香,磕头礼拜。中国民间这种树木崇拜习俗延续千年。面对伟岸的“栎社树”,“观者如市”,来自齐国的木匠却不愿停下来看一眼。弟子不解地追问缘由,木匠说,树同人的心一样,不能散,心散了,就无用了。“它木质太重,使船就像铁砣一样,会沉下去;做棺材会很快朽烂,做家具也会朽,做门窗会流出浆汁,做柱子又要遭虫吃。这就是一根不材之木,毫无用处,没有木匠会使用,所以才能活千年。”
木匠的这般奚落引来了栎树的“不满”。栎树晚上托梦反问木匠:“你把我和那些有用的楂梨、橘柚来相比,它们正是因为累累硕果才惹来了‘大枝折,小枝泄’;果子一旦成熟,就被人摘走了,大枝被人砍去做家具,小枝被折断去编织箩筐。”“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正因为它们有用,所以不能享尽天年,刚一成材就被人砍用。
过度追求“有用”者,最终会被“有用”所牵累。一些看似无用之事,会于不经意间储备能量,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成为有用之物。
商丘之木说完了栎树的全身保命之道,庄子意犹未尽,又讲了一段有关无用之木的故事: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南伯子綦到商丘游玩,见到一棵很大的树,估计比前面那棵栎社树还大,可遮蔽一千辆四匹马拉的车(春秋战国时,一个诸侯国拥有千乘战车便可称霸一方)。这棵看似无用的树可谓树中“天子”,与这棵树相似的人就是人中之龙。然而其树枝弯曲、藤蔓缠绕,不可做栋梁之材;主干和根也扭曲杂乱,不可做棺材;用舌头舔一下叶子,嘴里立马起泡;用鼻子闻一下气味,三天昏睡不醒。这种树的厉害,不是对人有用,而是对人无用,甚至让人不敢去接近它。于是,子綦得出结论:因为不“材”,所以“至于此其大”。子綦以木喻人,说明人和树木一样,有道的高人,才懂得无用之妙。庄子讲无用之木的故事,是从不同角度讨论无用对于养生、享尽天年的好处。无用之木最大的神奇之处就是能保全自我,这在庄子所处的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具有特别的意义。看似无用的树,另有其专门用途。人也如此。如汉高祖刘邦,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运送粮草不如萧何,可他善用人才,一大帮人才助他成大业,犹如这棵商丘之木,荫蔽天下百姓。
三次以树佐证“无用之用”后,庄子引出了绰号为“支离疏”的人。“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这是一个天生形体不全的异人,没有脖子,两腮贴近肚脐,肩比头高,五官仰起,两条大腿同腰相连,不像个人形。在庄子笔下,他是一个自由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他身残志不残,不靠别人来养活,能为人挫针缝衣,糊一己之口,还能为人筛米去糠,养活十人。
庄子认为,在无用处方有自由,有用中反而隐藏着危险。螳螂聪明,很会捕蝉,但这种聪明有可能使它被后面的*雀杀死。人如果只看见事物有用的一面,而看不到这用处后面的危害,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庄子用三棵树的故事,启发我们以一个“无用”的旁观者身份来思考人生。人生天地间,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扶住庄子这三棵树,我们能站稳脚跟,而且站得气定神闲。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