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花鸟画的“宋元之眼”
文ˉ陈相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生,字南元,浙江永嘉人。斋号绎元堂、容澄斋、放微草堂。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徐三庚篆刻及其刀法》《菊花白描技法精讲》《写生珍禽图(中国历代花鸟名画临摹范本)》等,出版个人学术型作品集《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精品集·陈相锋卷》《格局·格调: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创作集·国画卷》《陈相锋白描写生课徒作品》等,编著《中国画技法图典·禽鸟篇》《中国画技法图典·草虫篇》《中国画技法图典·畜兽篇》《中国画技法图典·鳞介篇》《中国画技法图典·荷花篇》《中国画技法图典·菊花篇》《中国画技法图典·蔬果篇》《中国画技法图典·梅花篇》《中国画技法图典·兰花篇》《中国画技法图典·竹篇》《中国画技法图典·牡丹篇》《中国画技法图典·花卉篇》《中国画技法图典·石篇》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什么是“宋元之眼”?简单地说,就是宋元画家的观物方式。那么,为什么要重启它呢?因为晚清以来西画的冲击,使后学者逐渐迷失了传统中国画的学习门径。在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方法中,拿起毛笔之前就应该了解、熟悉并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观物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新的观物方式,也就是来自西画的写实训练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国画的观物方式。在如今高校的花鸟画教学中,许多长期接受西画训练方法的学生,在传统花鸟画的临摹与写生创作转化上显得尤为困难,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觉得宋元画家观物方式在中国画临摹、写生与创作三位一体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重新提倡并深入研究宋元花鸟画家的观物方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重要。
因为我是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之后考了花鸟画的硕士研究生,没有经历过西画的造型训练,所以我别无选择地在传统中国画中寻找解决观物方式的方法。一方面,在家里养了雉鸡、斑鸠、白腰文鸟、绣眼鸟、白头翁、戴胜、鹌鹑、蜡嘴等十几种宋元花鸟画中常见的禽鸟,还在临摹崔白《双喜图》的时候养了一只一模一样的野兔。我与它们朝夕相处,观察其形态特点与动态特征,并与宋元作品中的禽鸟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经常带着目的去观察研究自然界花卉蔬果的形理关系,然后在临摹写生中反复比较,深入体会,思考宋元画家的观物方式和取舍理念。我希望能从宋元画家的观物方式中,了解自然物象与心中意象、画中物象的关系,认识物形与物理的关系、物理与画理的关系,理解笔墨与形理、质感精神的关系,从而做到以“宋元之眼”进行写生创作,并探索个性化语言的各种可能性。
一、观物之变
传统中国画家的观物方式,经历了从观物之形、观物之变再到观物之生的发展变化。宋元时期画家强调观察对象的物理,即物象的生长变化规律,也就是北宋墨竹画家文同所总结概括的观物之变。在五代、宋之前,花鸟画的观物方式还没有明确涉及物理的内容,主要还是观物之形。明清花鸟画家强调观物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