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卷上。具有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功效。主治积聚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及肾泻、久泻由瘀血所致者。症见膈下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久泻不止。临床常用来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胃痛、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于血瘀气滞的病症。
方歌膈下逐瘀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组成桃仁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五灵脂二钱、红花三钱、枳壳钱半、香附钱半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活血逐瘀,破癥消结,行气止痛
主治积聚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及肾泻、久泻由瘀血所致者
方解
王清任设立膈下逐瘀汤主要针对膈以下、脐以上的血瘀证候,从所治之证开列条目分析,积块、痞块、痛处不移等多是有形之肿块。王氏认为肚腹积块都是气血运行不畅,血管内出现瘀血,从而凝结成块。这种认识只是一家之见,不够全面,这是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达不到精确的科学性。中医学认为积聚多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结块,往往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可谓脏病;聚是无形气聚,往往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可谓腑病。如《难经·五十五难》载述:“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一般认为,聚病较轻,为时尚暂,故易治;积病较重,为时较久,积而成块,故难治。由于难治,王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膈下逐瘀汤。
《景岳全书·积聚》载述:“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
《张氏医通·积聚》篇论述更为详细,指出:“李士材曰,瘤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根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急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余尝用阴阳攻积丸,通治阴阳二积,药品虽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
经曰:大积大聚,*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经曰:壮则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成病。洁古云:壮人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竞何益哉。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审知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人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
大凡积聚之证,按其病理与症状不同,分别为积证和聚证。但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滞成聚,日久血瘀成积,由于病机上不能绝对划分,故前人每以积聚并称。为了临证便于掌握辨证施治,医者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主要表现、伴随症状等,辨明虚实的主次。若气滞血阻者,予以理气活血;血瘀为主者,予以活血祛瘀散结;若正气已虚,应采用扶正祛瘀法;若病久正气大伤,又当补益气血,培本为主,攻邪次之。由于气聚可导致血瘀成积,积久正衰较甚,聚赘正衰较浅,所以在气聚阶段应予及时治疗,以免聚而成积,终属难治。由于历代治疗积块疗效欠佳,强攻易伤正气,攻之无力不达病位,气机不畅又难以消积。故此,王清任设立膈下逐瘀汤,在活血祛瘀药的基础上,配伍行气止痛药,使之通畅气机祛除瘀血,消散积块。
虽然积与聚有区别,但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从病理而论,聚以气机阻滞为主,积以瘀血凝滞为主。然而,气滞日久,就可导致血瘀形成,产生瘀血凝结之积;有形之瘀血结块,亦必阻滞气机,故积与聚在病机上有区别,但也有一定联系。故此,王氏的膈下逐瘀汤在活血祛瘀药物的基础上,配伍香附、乌药等行气药,从而增强了逐瘀之力。
积证、聚证在治疗上均可选用膈下逐瘀汤。王氏指出:“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说明治疗积聚,还应辨证施治,随症用药。应根据轻重缓急,积块大小,病程长短,正气强弱,灵活用药。同时还强调,该方克消作用较强,不易多服、久服,一般为病去停药。
膈下成淤,肝气不疏,横犯腹中,上犯胁肋。气郁血淤,作痛不已,故治以行气活血,化淤止痛之法。方中主药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辅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牡丹皮活血化瘀;佐以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行气止痛,使气行则血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其配伍特点:气血并调,气行血畅,辛通不燥阴,祛瘀不伤血,活血不耗血,祛瘀能生新。
原书主治
积块:积聚一症,不必论古人立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名,亦不论驳其错,驳之未免过烦。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者,燥粪也。积块日久,饮食仍然如故,自然不在肠胃之内,必在肠胃之外。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竖血管凝结,则成竖条;横血管凝结,则成横条;横竖血管皆凝结,必接连成片,片凝日久,厚而成块。既是血块,当发烧。要知血府血瘀必发烧。血府,血之根本,瘀则殒命;肚腹血瘀,不发烧。肚腹,血之梢末,虽瘀不致伤生。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
小儿痞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
痛不移处: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
卧则腹坠:病人夜卧,腹中似有物,左卧向左边坠,右卧向右边坠,此是内有血瘀,以此方为主,有杂症,兼以他药。
肾泻:五更天泻三两次,古人名日肾泻。言是肾泻,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病不知源,是难事也。不知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人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用此方逐总提上之瘀血,血活津门无挡,水出泻止,三五付可痊愈。
久泻: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
加减用药
若血瘀气滞较甚,正气不衰,可适当加三棱、莪术;积块日久,血络瘀结,中气大伤,运化无权,饮食大减,消瘦脱形,是为气血耗伤,津液枯竭,血瘀气机不利之象,应加*参、西洋参、茯苓、白术等补益正气之品;若湿痰内生,痰食互结,痰瘀互阻,气机不畅,腹部有条状物出现,可加大*、槟榔、半夏,以增加化滞通便,使气机通畅。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以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以加大化瘀软坚,补益扶正之功效等。
禁忌虚证慎用,孕妇忌用。
王氏三逐瘀汤之区别
血府逐瘀汤功效:活血祛淤,行气止痛。本方通治一切血淤气滞之证,常用于治疗胸中淤血证。临床以胸痛,头痛等痛有定处,舌暗淤点、淤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注意本方活血祛淤药较多,非确有淤血,不宜使用;若须久服者,当酌情配伍扶正药。孕妇禁用。
少腹逐瘀汤功效:活血祛淤,温经止痛。临床以少腹淤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痛,少腹胀满,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淋漓不断,或断而又来,其色或黑或紫,或有淤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者为辨证要点。
膈下逐瘀汤功效:活血祛淤,行气止痛。临床以淤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侧腹坠似有物者为辨证要点。三者功效略有不同,少腹逐瘀汤有温经作用,其他两者则能行气止痛。
三者的辨证部位不同。方剂组成不同。适应证不同。
医案精选
马某,45岁,年9月初诊。
主述:患者因胃部疼痛一年余来诊。一年前患者酒后从货车上摔下伤及胃部,之后一直胃部疼痛不舒,如压重物,食后明显,故不敢多食,一年来消瘦明显,按之胃脘部位板硬而痛,舌暗,苔白,脉弦细。诊为胃痛,辨证为瘀阻胃络证。
处方: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甘草10克,香附6克,丹皮10克,*参10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时胃痛减轻,继服7剂。至14剂服完时,胃已不痛,胃脘按之已不板硬,纳增。继以调理脾胃之剂又半月而愈。
按:跌扑之后,瘀血阻滞胃络,阻而不去,不通则痛,故胃痛而作。食后气血更滞,故食后明显。舌暗,亦为血瘀之征象。脉弦细,为正虚不足的表现。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而愈。又因膈下逐瘀汤活血行气药居多,容易伤气动血,故中病即止,最后用调理脾胃之药治愈。
王清任依据身体大体部位所创的一系列逐瘀汤,临床验之多有良效,如通窍活血汤,病位主要在头部;血府逐瘀汤病位主要在胸部;膈下逐瘀汤病位主要在中脘;少腹逐瘀汤病位主要在少腹;身痛逐瘀汤病位主要在四肢及身体关节等。在其所制的逐瘀汤中一般活血药用的比较多,我们在使用时应本着中病即止的原则,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引起破血之弊。
肝硬化病例(转摘)
陈xx,女,9岁。因腹胀,恶心,呕吐两月余,医院检查。肝脾触诊肿大,质地硬,腹壁静脉明显,肝功能麝浊10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单位。年年10月日初诊,年11月22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健康复学。初诊日期:年10月7日.面色暗晦无华,时鼻衄,下肢浮肿,胁痛,纳呆,腹胀痛得矢气则松,尿赤*,大便不畅,舌质紫暗,脉弦而沉.证属肝郁气滞,症瘕内结,先疏以膈下逐淤汤加味
处方:当归9克,川芍3克,红花6克,桃仁6克,赤芍6克,生白芍6,元胡3克,柴胡6克,枳壳3克,乌药3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水煎服五剂,服后腹胀痛胁痛渐减,还时有鼻衄,大便不畅。
余予以联合方组整体调治,方组如下;第一方:当归9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生白芍6克,赤芍6克,元胡3克,枳壳3克,柴胡6克,乌药3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水煎服。
第二方:白术6克,茯苓9克,*参9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3克,木香3克,砂仁3克,生姜6克,大枣4枚,水煎服。
第三方:麦冬12克,生地10克。枸杞子9克,当归5克,沙参6克,川楝子5克,水煎服。
上三方依次轮服,服药四轮后,胁痛消失,鼻衄止,食欲渐好,又以上法加减,调治四月余,诸症若失.嘱其注意身体锻炼和饮食调理,后于年11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患儿健康复学。
肝硬化属祖国医学“症瘕”的范畴,治疗初以行气祛淤,破其症消其瘕,继以攻补兼施,即功功补补,放放收收。故先与膈下逐瘀汤祛淤行血,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肝和脾.以一贯煎养益肝阴。此案先攻后养,既本着攻实,又着眼脏器的生理,故攻补兼施,调和并用,而病渐愈.2、痛经不论经前,经中、经后.痛经,凡属气滞血淤,正气不太虚弱,无明显寒证,均可用本方治疗。3、治疗慢性肝炎,胁肋胀痛,脉弦者,疗效很好。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