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什么古人说七月食瓜
TUhjnbcbe - 2022/9/6 18:51:00
香蕉皮治疗白癜 http://news.39.net/bjzkhbzy/200720/8052401.html

为什么古人说“七月食瓜”?

*历七月吃什么好?吃“瓜”!诗经豳风:“七月食瓜”,描绘了炎炎夏日食瓜的生活文化,大瓜小瓜在华夏子民生活中,瓜瓞绵绵几千年。

元(原题宋)钱选《秋瓜图》

“瓜”象在须蔓间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之五》提到︰“瓜字篆文,象瓜在须蔓间之形。”瓜主要分为两大类,“果瓜”和“菜瓜”。果瓜就是甜分高、当作水果吃的瓜,“菜瓜”就是供作菜用的瓜。周代祭典所用的瓜都是果瓜。

不管是“果瓜”或是“菜瓜”,结果前都会开出花来,人们重视瓜果,瓜的花往往未见经传。其实瓜花也有它们美丽的世界,所谓的“一花一世界”,大自然也不会落下它们。明代陶益《喜王瓜》诗说:“萦藤摘去初悬实,并蒂持来尚带花”,刚刚采下的鲜瓜连着瓜蒂上残花一齐呈给人,生命力源源不断输送给人,让人生活奕奕昂昂!

孟夏之月王瓜生清凉妙比雪梨

中国古人以瓜中的王瓜(胡瓜)为入夏的标记节物,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王瓜就是胡瓜,本草云:“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一说因隋炀帝忌讳胡人,将其改为“*瓜”,民间又名刺瓜。它是蔓生植物,叶如木芙蓉叶,开*花,雌雄同株异花。雌花结瓜,随花并出,雄花不结瓜,人称“谎花”。

乾隆皇帝有首咏王瓜的诗,以*金、绿玉来描写王瓜的花、果:“花是*金缬,形如绿玉横”,又吟:“纂纂枣何争。”以对比手法呈现王瓜淡泊的意境(《题沈周写生二十四种其十七王瓜》)。在赏识的慧光照亮下,朴实的王瓜成为璞玉的化身。

王瓜脆嫩多汁,三伏天里来一片王瓜,解烦、止渴,古人赞它清凉妙比雪梨、冰藕,“即见雪梨差可拟,因知冰藕未全夸”(明陶益《喜王瓜》)。王瓜不仅可以生食,做成腌菜也很普遍,北地也常在夏季腌王瓜作冬季的蔬菜。

王瓜也是一种食疗植物,《神农本草经》记载,王瓜味苦寒,主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药补不如食补,中国医药学的智慧在各种本草植物中处处展现,朴实的瓜果也蕴含着药效。

夏爱苦瓜寒警戒人生

王瓜自北方来,南方则有苦瓜。苦瓜又名锦荔枝、癞葡萄,因为它皮上的痱如癞,又像荔枝壳状。苦瓜果熟会自裂开,内有红瓤子,红瓤也可食。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苦瓜之苗引蔓,茎叶卷须,七八月开五瓣小*花,像碗形。

当今之时,苦瓜的声名发发盛盛,列名健康食材的顶族。古人就说了:“冬怜甜芋暖,夏爱苦瓜寒”(明末屈大均),夏天吃苦入心经消暑热,正是时候。

明代的《滇南本草》专门收录南方亚热带地区植物,说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经。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看来,苦瓜的特质入心、脾、肺三经,正切合夏天食补的五行之理。该书又记载,苦瓜花也有药效,花末配以开水服下,可以治胃气疼。

味苦是苦瓜的特征,有益于消暑热;苦味也有益于人生,作为荣衰的警惕。元末明初刘伯温的《竹枝歌其五》唱道:

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记得水边枯楠树,也曾发叶吐鲜花。

看人生,有时起、有时落;看家族,有荣华、有衰枯。荣衰循环是人间万象常态;起落跌宕则是家族德业所造。常见家大业大发达荣显,曾几何时败业倾家,就如刘伯温所歌“园里甜瓜生苦瓜”。生命中“荣华未必是荣华”,在荣华处可能已经藏着败坏的迹象,在得意时可能已经萌生失意的暗影。处处不离修德,化解祸患的萌芽;时时不忘修心,杜绝乱源的开端。记取衰枯的经验教训为壤土,培育人生的繁荣花。

夏日消暑乐事浮甘瓜于清泉

除了菜瓜之外,西瓜则是*历七月炎夏解暑的甘瓜主角。按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陷虏记》言,西瓜自五代时就从回纥传入中国,实际上,早于五代,瓜种已传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还未遍及中国。

“浮瓜”清凉可口,最是夏日美食。三国时代《曹丕.与吴质书》这么说:“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古来成为夏日消暑乐事的注脚。

然而,甘瓜美则美矣,清凉和生冷也是一体的两面。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所以元代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简称《延寿书》)提醒人吃西瓜要节制,“多食至于霍乱,冷病人终身不除。”

贪一时之快食凉瓜可能导致冷病终身。《延寿书》记载了一个例子︰“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给人贪吃西瓜的借镜。

当然,善用西瓜的寒性也有医疗效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咽喉》记载的“降火”的果木就有“西瓜汁”;西瓜皮也有药效,可治疗因为湿热导致的唇湿烂。可见过与不及都不是好事,中和为美。

“瓜田李下”不纳履不整冠

说到瓜,“瓜田李下”这个成语如浮瓜一般常常浮现脑际。“瓜田李下”是比喻容易引起怀疑的场合,古人提醒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清白自守的处世之道。“瓜田李下”成语典故,出于北魏“清郎”袁聿脩。

据《北史.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记载,吏部尚书袁聿脩“在官廉谨,当时少匹”,当官之初,“为尚书郎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遗。”因此,他的旧识、长辈好友尚书邢邵,常常呼他为“清郎”。后人就用“清郎”指清廉的郎中。李商隐的诗《为荥阳公桂州举人自代状》中写:“立中台而克号清郎”,就引用了“清郎”的典故。

尚书郎袁聿脩后来当太常少卿出使巡省,考劾地方官员的功过,经过衮州,遇到老友邢邵正任职衮州刺史。意外之会特是开心!老友别后,邢邵送白绸为信。然而袁聿脩不接受白绸,给邢邵写信说要慎避嫌疑,愿能得到谅解:“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因为袁聿脩身上负有考劾官员的责任,所以要避嫌不接受老朋友的礼物。

邢邵回书道“老夫忽忽”,没想那么多,对袁聿脩的拒收欣然解意,慎免“瓜田李下”之嫌。他从此更改称袁聿脩为“清卿”了。

中华文化瓜瓞绵绵,朝朝相继。一条“瓜”藤就牵系多少历史文化的记忆?一个“瓜”果就蕴藏多少养生宝藏与处世智慧?天人合一的成果蕴于瓜中,留待后代续续不断地开掘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古人说七月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