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暖花开是踏青的好时节,高原姑苏之称的丽江古城,也别有韵味。
古城一览
丽江市古城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为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典籍文献为世界记忆遗产
具有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故而得名“大研镇”。
与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明末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居庐骈居,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丽江古城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它最大的特色。丽江古城内的街道皆依山傍水而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下雨不泥泞。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在桥下河水中可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所以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特色
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的西面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民居建筑,以“三坊一照壁”的鲜明特点,即主房、厢房与照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晚辈居住。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上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
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丽江源-玉水寨
城北15公里处:玉水寨,白沙镇玉龙雪山脚下,山寨风光自然淳朴,尤其是空灵清澈的水景使人赞叹。
有一股清泉从两株老树下留出,化作层层叠叠的瀑布。传说神泉的泉眼处是自然神出没的地方。池中养殖有金鳟鱼和虹鳟鱼
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崇尚自然神,定期举行祭天、祭风、祭自然神等活动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
祝全家幸福美满
一帆风顺
历代文人墨客喜好的世外桃源,数陶渊明外,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佛王维的诗画写意,此处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雪山第一村-玉湖村
玉湖村是纳西木氏土司的发源地之一,村落由其东北方的湖泊“玉湖”而得名
年,美国人洛克来到丽江,发现了这片人间天堂。长居于此,一住就是27年。洛克把丽江及纳西族文化带向了全世界,他的研究贡献而声名大噪,而他的盘踞地却意外地未被开发,保持了百年前的样貌。
石头堆砌房子,最初的丽江,家家养马,古朴安静。
纳西族的先民古羌族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迁徙,由中国的西北地区迁徙定居在玉湖村一带。
尾语
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林清玄